西安23岁女孩心脏停跳三天被治愈背后需要
2021-11-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01
▼
hello大家好,我是优优,最近看到一则新闻:在陕西西安,医院救治了一位23岁心肌炎患者。患者心脏停跳3天,停跳前医护人员为其装上ECMO,并24小时不离身照顾,最终成功治愈。心脏停跳3天后竟然重新活了过来,堪称医学奇迹了。医生面对记者采访的时候说:“这在我们的抢救(案例)中,心脏停跳三天活下来的还是第一例。”据了解,患者今年23岁,在送进来的时候显示ST段抬高,没有血压,处于一个心源性休克的状态,属于爆发性心肌炎。接着外科医生赶紧与接诊医生说:“快,联系ECMO团队!赶快植入ECMO!”植入ECMO大约半小时,患者的心电图出现了一条直线,这时候想必所有的人的心都拎到了嗓子眼,紧张的气氛充斥着整个手术室。心脏停跳了,靠着ECMO的支撑,女孩维持着生命,并且意识清楚,还惊讶地问了一句:“医生,你们是说我的心脏停跳了吗?”在场的医生和护士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患者心脏停跳,接下来就要面临严重的心脏血栓以及后续抗凝治疗带来的出血风险,其中也伴有可能性极大的感染风险。这样的患者,想要活下来,可谓难比登天!在为患者用了全面的抗栓、抗病毒、抗感染以及营养支持的方案的3天后,患者的心脏终于恢复了跳动。所有的医护人员以及家属都激动不已,女生的重获新生就像一缕曙光,照进了病房。然而,又是一个坏消息来了:由于大剂量的激素冲击等治疗,患者的消化道、肺部、泌尿系统等重要脏器,甚至是表皮都产生了出血的情况。几度咳血的患者几乎央求着护士:“我觉得自己不行了,拜托你们帮我把管子拔了吧,我想体面一点。”一旦出血,往往伴随着感染,肺部出血后重症患者死亡率过半。关于这些,医护们都清楚,本着生命大于一切的原则,医护人员们又进行了深度镇静、止血、升压、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操作。终于,一个星期后,患者渐渐恢复了心脏收缩功能,顺利撤除ECMO。之后又是经过了二十多天的严格抗感染和心脏康复治疗,这位23岁的女孩终于能够穿着喜欢的裙子,在病房里自由行走,并且可以摆脱抗生素和血管活性药物了。重新捡回一条命的感觉!谁能想到引发这场生命博弈的导火索,仅仅是因为在感冒之后依旧熬夜,爆发了心肌炎呢?02
▼
女孩能救活,这是所有人都为之高兴的一件事,医护人员们忙活了这么久,紧张了这么久也没有白费,但要是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如果女孩没有被救活呢?一个23岁的女孩,还处在一个非常年轻的年纪,这样紧急的治疗和抢救想必也要花不少钱,家属的心态会是怎样的?我们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人性,23岁的女孩,花了很多钱去抢救,结果,死了,家属会医闹。再以另一个角度看,出现了这件心肌炎引起的心脏停跳三天被救活的案例在某方面并不一定是好事,这个案例其实很危险。患者的身体出现任何一点问题都可能无法被抢救过来,可能包含年龄、身体素质、开始抢救的时间等因素。这位23岁的女孩之所以能被抢救过来,和她平时经常参加户外运动也不无关系。那以后如果出现了类似的案列,最终的结果是没救活,家属会不会觉得接手的那名医生医术不精,造成了患者的死亡?03
▼
所以,优优发现,这位被成功救治的女孩背后,隐藏着我们的医患关系,医患关系往往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词汇,但也是不能被回避的事情。很多人不管实际情况,对医生的期待过于高,因而一位年纪很大的患者并伴有其他老年病,手术中没有救活后,家属对医生恶语相向甚至想要医生以命抵命。根据有关调查和访问显示,普通大众对于医生的误解到底有多大呢,程度仅次于城管。大众对医生的误解主要还是信息及认知的偏差,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认为医生是无所不能的二、医生是不可以下班的,排队太久,看诊时间太短三、开各项检查太多,花钱太多四、做手术只许成功,人死了就是医生的责任五、误解医生的收入,认为医生拿红包、吃回扣六、认为医生态度冷漠七、认为医生工作很轻松但其实,医生这个职业并没有很高薪,据《~年度中国医生薪酬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参与调查的名受访医生的平均年收入为6.75万元,就是平均月收入只有元。然而他们需要承受:高强度:一上午要看好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患者、一天做好几台手术。高危职业:工作与他人生命相挂钩,工作必须时时刻刻小心谨慎,不然随之而来的是医闹、纠纷,甚至是伤医事件。高要求:在学生时代就要比其他专业的同学要刻苦认真,别人在朋友圈晒美食时,他在背书;别人在旅游时,他在做实验;出来工作后还要写论文做研究......优优在网上看过一条微博,博主是陪外婆住院的,病房里三个病人,加上一个护工,都觉得医生查完房就没事了,可见大多数人对医生工作内容压根不了解。04
▼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料院士吴阶平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世界上最复杂的事物莫过于人。
要做一名好医生,首先一点要研究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医德。
医德不光是愿望,更是一种行动,这个行动要贯穿医疗的全过程,贯穿医生的整个行医生涯。
大多数医生都是抱有一颗仁者之心的,他甚至比你的家人更希望你能康复起来,所以在手术台上,哪怕有一丝可能都要尽全力抢救。这些年,累倒在手术台上,失去自己生命的医生也不胜枚举。医院骨科主治医师杜勇,在加班抢救一名因车祸受伤的病人时,昏倒在手术台上,经3小时的抢救后还是走了,年仅35岁。广州解放军第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施章时,持续4个小时连做了3台手术,在进行第4台手术的时候,突发心肌梗塞,倒在手术台旁。患者着急就医的心情我们是可以理解的,那么谁能来理解我们的医生呢?在我国这个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医生的从业人数配比远远不及标准。年著名的《柳叶刀》杂志一项研究分析了中国年至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卫生年鉴,10年中,万医学生毕业,医生总数只增加75万,医生都去哪儿了?
进一步分析则发现,10年中25~34岁的医生比例从31.3%降至22.6%,而60岁以上的医生比例从2.5%增至11.6%。
如果我们依旧对医生这个职业表示不理解不尊重,只会寒了更多医疗从业者的心,我们以后生了病找谁看呢?医闹、伤医事件的源头,有时候仅仅需要患者与医生及时沟通,相互多一些理解,生老病死也是正常的事情,医生毕竟不是神。希望在将来的日子里,随着我们国家对医患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