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再造增进经济升级

2016-4-2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文化再造”增进经济升级

――江苏居民收入增速缘何领跑长三角

江苏经济长期以来在强势文化影响下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产生了冲突。聪明的江苏人并没有因此停滞不前,而是及时对文化进行再造,用“创业、创新、创优”来提升和修正传统文化中的不足之处,使之

更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发展提速,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领跑长三角。

近日,国家统计局一项统计显示: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中,江苏8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5.2%,上海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1.8%,浙江7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1.3%,江苏居民收入增速首次领跑长三角。专家在探听江苏富民的缘由时,1致用了“文化再造”这个词。

从“睡地板”到“当老板”

长三角16个城市地域相邻、文化相通、人缘相近、发展相连,但是各具特色。有人用“飞越太平洋,深如玄武湖,活似钱江潮”来形容长三角的精神特点。专家对这3句话的解释是:“飞越太平洋”,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善于与国际惯例接轨。“深如玄武湖”,苏南地区,不但创造了闻名治疗白癜风的特效药中外的“苏南模式”和经济增长奇迹,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活似钱江潮”,杭绍甬及周边地区,是中国内地民营投资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的精神财富,单看能量有限,合起来潜力无穷。上海的高效有序和国际化胸怀,江苏的人文关怀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浙江的灵活经营和超前的市场意识,将如三支火把,相互照映,扬长避短。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总会有本身的局限和缺失。一名历史学家曾这样评价江苏人:江苏人稳健庄重,但开辟不足;善创实业,但不善经商;诚朴取信,但守土恋家;发家较早,但小富即安。所有这些表征,实质上反映出的都是江苏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冲突。因而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提出了对江苏文化进行深层次再造的要求,大声疾呼民众要在“创业、创新、创优”上下工夫。一时间,江苏人在“3创”精神的鼓舞下,展开了大张旗鼓的“文化再造”:

1是在创业上让更多的人从“睡地板”到“当老板”。就在前几天,在江苏如东县岔河镇南桥村采访时,向大众打听村支书丁建华的行迹。“丁书记忙着呢,一个人具有两家公司,我们这儿都叫他白癜风应如何治疗丁老板。”据了解,如今在如东县2422名村干部中间,已有1967人投资创业或与他人合作办企业,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0亿元。而据了解,这样的县在江苏不在少数。

2是在创新上不但鼓励打破旧框框,而且提倡另起新炉灶。据江苏省外经贸厅统计:2005年,江苏省民营企业出口到达11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成以上。江苏2005年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到达6265家,比上年增加2343家。

3是在创优上不但要争第一,而且要创唯一。去年以来,江苏民营经济基本构成了“一市一品、一域一业”的块状经济新特点。如南通的纺织业、扬中的电器业、宜兴的手工业、南京的食品加工业等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从“无入则禁”到“无禁则入”

20世纪80年代初,都说广东人是“遇到红灯绕着走,遇到绿灯抢着走”;到了90年代浙江人赶超广东,构成了“无禁则入”,即别的地方是规定可以做甚么就做甚么,浙江人是只要不明令制止甚么就做甚么。而江苏人由于“面面俱到”的传统文化的局限,基本上处于安分守己、“无入则禁”的地步。这个时候,广东、浙江民营企业的突飞猛进和山东经济的突起,使得江苏前有目标、后有追兵,由此致使江苏的经济曾在一段时间内淡出了强势地位。

江苏省的“头头”们看到了问题的关键,苏醒地认识到要改变人的性情,必须从“文化再造”入手,因而江苏全省展开了“3创”精神的大讨论。伴随着讨论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江苏人1是放下架子,南下取经;2是文化再造,鼓励“3创”;3是放开手脚,大胆改制。

一时间,江苏各地出现了一批冒尖、冒富、求知、求新、求富的典型。宿迁市提出“希望在民间、活力在民营、发展靠民力、稳定靠民富”,做到“四个不限”,即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范围,坚持“6放”方针,放宽领域、撤除门坎,实现民营经济无障碍发展。为此,该市的一些领导遭到了人们的非议,江苏省委领导力排众议,大胆鼓励创新和冒尖的人,该市一名主要领导近日被提拔重用为省级领导。

当大家都在争辩是“公有”还是“私有”的时候,江阴华西村的老党委书记吴仁宝就提出了“不怕‘公有’,也不怕‘私有’,就怕‘公’也没有,‘私’也没有,华西要‘公’‘私’双富有”的新理念。

因而,华西村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制,使一批乡镇企业成了私营企业,冲破了苏南模式的桎梏。江苏省领导捉住这1契机让吴仁宝在全省干部大会上作报告,并提出“县市学昆山、乡村学华西”的口号,又一次用“文化再造”增进了经济升级。

从“文化传承”到“文化再造”

任何一种优秀人文精神的传承都不是一劳永逸的,总需要与时俱进来避免消弱弱化。南京大学经济学家洪银兴教授这样告知,江苏自然条件比较好,农业生产一直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农耕经济、小农意识所带来的与工业文明、市场经济不相称的文化缺失在所难免。同时,随着发展阶段的变迁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良,也会造成文化中创造性成份的某种新缺失。

的确,江苏人既传承了优秀文化,增进了前三次经济的腾飞,又在近年来实行了“文化再造”,实现了经济的又一次领先。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早期,江苏的乡镇企业迅速突起。第二次机遇是90年代初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江苏占尽了科教发达、现代人材会聚的优势,同时也占据了地理优势,主动接受上海浦东的辐射,外向型经济挑了大梁,江苏进出口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第三次发展机遇是90年代末的经济结构调整。在这一次机遇眼前,江苏比其他省市有三大优势:1是发达的科教为江苏提供了拔尖人材,2是优秀的人文为江苏提供了投资环境,3是多年的发展为江苏提供了资金积累。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江苏的经济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江苏人开始反思,发现在传统的文化中有许多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江苏省委一名主要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把这些因素概括为两点:

1是小富即安、守土恋家的思想观念。这位领导指出,鱼米之乡的独特条件会淡化人们的忧患意识,削弱人们的进取精神,养成人们守土恋家的心理,缺少闯荡天下的勇气和动力。

2是“重工轻商、重文轻商、重官轻商”的价值取向。江苏人擅长办实业、弄制造,但对经营、流通则远没有浙江等地百姓善于。江苏人尊师重教,但常常倾向于学术成名,忽视市场实现,同时民间还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的读书做官思想,这是江苏科教优势不能充分转化成发展优势的一个重要文化因素。

针对这两个“缺失”,江苏人提出了“创业、创新、创优”的新江苏精神,这应该是2005年江苏居民收入增速首次领跑长三角的根本原因。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qepb.com/yfzz/7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