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家长课堂EB病毒感染的日常护理
2021-3-1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90501/7107858.html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EB病毒感染所导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以发热、咽喉痛、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等为特征。
病原学:EBV属于疱疹病毒,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主要侵犯B淋巴细胞。
流行病学: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是传染源。病毒大量存在于唾液腺及唾液中,可持续或间断排毒达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之久。传播途径主要是口一口传播,可经飞沫传播、偶可经输血传播。本病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6岁以下儿童得病后大多表现为隐性或轻型感染,15岁以上感染者则多呈典型症状。病后可获得较稳固的免疫力,再次发病极少。全年均发病,以秋末至初春为多。
病理:淋巴细胞的良性增生是本病的基本病理特征。病理可见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淋巴细胞及单核一吞噬细胞高度增生。肝、心肾、肾上腺、肺、皮肤、中枢神经系统等均可有淋巴细胞浸润及局限性坏死病灶。脾脏充满异型淋巴细胞水肿,致脾脏质脆易出血,甚至破裂。
发病机制:本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B、T细胞间的交互作用。EBV进入口腔后,在具有EBV受体的咽部上皮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及NK细胞中增殖,导致细胞破坏,引起扁桃体炎和炎症状,局部淋巴结肿大病毒还可在腺和其他唾液液腺上皮细胞中繁殖,并可长期或间歇性向唾液中排放,逆入血液,导致病毒血症,继面累及全身淋巴系统,受感染的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发生改变,引起T淋巴细胞的强烈免疫应答而转化为细胞毒性T细,患者血中的大量异常淋巴细泡(又称异型细胞)就是这种具有伤能力的T细胞,本病的发病机制还包括免疫复合物的沉积、病毒对细胞的直接损害等。婴幼儿时期典型病例很少,主要是因为不能EEV产生充分免疫应答。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5~15天。起病急缓不一。多数患者有乏力头痛、畏塞、鼻塞、恶心、食欲减退、轻度腹泻等前驱症。
发病期典型表现有:
1.发热多数患儿有发热,体温38—40℃,无固定热型,热程大多1~2周,一般中毒症状不严重。
2.咽峡炎咽部、扁桃体充血肿胀。伴有咽痛。部分患儿扁桃体表面可见白色渗出物或假膜形成。咽部肿胀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及吞咽困难。
3.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均可肿大,以颈部最为常见。肘部滑车淋巴结肿大常提示有本病可能。肿大淋
4.肝、脾大部分患儿有肝肿大,可出现肝功能异常,并伴有急性肝炎的上消化道症状。部分患儿有轻度黄痘。约半数患儿有轻度脾大,伴疼痛及压痛,偶可发生脾破裂。
5.皮疹部分患儿在病程中出现多形性应,以丘疹及斑丘疹常见,多见于躯干皮大多在病程日出现,持续1周左右退,无色素沉着。重症患儿可并发神经系统疾病,如吉兰一巴雷综合征、脑膜脑炎或周围神经炎等。在急性期可发生心包炎、心肌炎。部分儿出现咽部继发细感染。脾破裂少见,但极严重,轻微创伤即可诱发。
辅助检查:
1.血常规外周血象改变是本病的重要特征。早期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偏低,以后逐渐升高。白细胞分类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多,以后淋巴细胞数可达60以上,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或其绝对值超1.0×10时具有诊断意义。
2.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患儿血清中出现IgM异性抗体,能凝集红细胞阳性率达80%~90%。5岁以下小儿该试验多呈阴性。
3.EBV特异性抗体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VCA-gM和EA--IGGVCA--IgM阳性是新近EBV感染的标志EA-1gG一过性升高是近期感染或EBV复制活跃的标志,均具有诊断价值。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体温过高与病毒感染有关。
2.疼痛与咽部炎症、肝脾肿大有关。
3.潜在并发症:心包炎、心肌炎等。
护理措施
1.环境与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消毒,适宜温湿度。呼吸道隔离,防止交叉感染,急性期建议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伴胖肿大者避免剧烈活动,以防破裂。
2.维持正常体温观察患儿体温变化,必要时遵医嘱药物降温,使用药物后注意观察患儿体温、血压、尿量等。出汗多者,应及时更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鼓励患多饮水,以防虚脱。
3.饮食护理患儿出汗较多时应及时补充水、电解质,并做好口腔护理。因咽部肿胀,疼痛不愿进食者,进行疼痛评估,疼痛严重者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措施缓解疼痛。鼓励患儿少食多餐,进食高热量、高蛋白、清淡、易消化食物。逐渐增加粗纤维食物,确保大便通畅。
4.密切观察病情咽部肿胀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及吞咽困难,应密切观察患儿呼吸、脉搏、血压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通知医生并配合吸痰,必要时行气管切开。重症患儿还可并发神经系统疾病、心包炎及心肌炎等,应随时监测患儿意识、面色、四肢末梢循环等情况。5.健康教育向患儿家长介绍患儿病情、诊疗及护理措施,取得其理解并能积极配合。重症患儿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加强营养,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