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做客ldquo名医堂rd
2021-1-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李玉静
医院急诊科
主治医师
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从事急诊工作多年,曾进修于医院,擅长各种急危重症的抢救治疗以及各种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1、胸痛是不是就是指胸口疼?
在临床工作中,胸痛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我们所说的胸部,除了包括前胸部,还包括上腹部、上背部、咽喉、下颌部、甚至肩部以及上肢,那么疼痛也不单纯只是疼痛的感觉,还包括有胸闷,压迫感,咽部的紧缩感,或者一些老年人只表现出一些消化道的症状,比如说烧心、恶心、呕吐等等。还有的人难受起来不知道怎么描述,就只说心烦,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心里不得劲儿”。2、什么样的胸痛算是急性胸痛呢?急性胸痛,是指患者发病24小时内就诊的胸痛。通俗的讲就是没有基础病的突然发病,有基础病的是指慢性病的一个急性发作。典型的症状就是前心及背部出现的疼痛,也是急诊常见的就诊症状。3、急性胸痛都包括什么?从大的范围来讲,急性胸痛可以分为两大病因,一个是心源性胸痛,大概占到了50%,这里面包括缺血性和非缺血性的心脏病,那么另外的一半呢就是非心源性疾病引起的急性胸痛。具体的来讲,急性胸痛的病因可以根据系统来分类,例如心血管系统、胸肺、消化系统、骨骼肌肉以及神经系统,也可以以疾病发病的严重程度来分类,分为非急症、急症和危重症胸痛。非急症的胸痛有食道反流、消化系统症状、肌肉劳损、带状疱疹等,急症胸痛包括不稳定心绞痛、心肌炎,或者食道的一些损伤,还有胆囊炎、胰腺炎等一些急腹症,那致命性的危重症胸痛常见的有: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和气胸等。4、性心梗它都有什么明显的症状
首先,心梗疼痛的部位是胸骨后、左侧胸部,放射至颈部、左侧肩部或手臂的内侧,疼痛的性质是:压迫感、烧灼、压榨感和沉重感等。通常伴随胸闷、呼吸困难、出汗、恶心、呕吐、心悸等。从疼痛的持续时间上来看,不稳定性心绞痛通常小于20分钟,而心梗呢则持续至少半小时以上,并且经过休息和服用硝酸甘油不能缓解,也就是吃了好几次速效救心丸都不管用,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就是梗了。最后,如果出现的疼痛是局部、小范围而且能准确说出疼痛部位的这种疼痛,通常不是心脏病引起的疼痛。5、“主动脉夹层”是什么病?主动脉夹层是由于血压高,或者是由于主动脉硬化,有斑块的病人,血管内皮有损伤,血流通过损伤的内皮进入到血管壁里面了,把血管壁硬生生的撕开了,这就是主动脉夹层。这种胸痛往往非常剧烈,常常伴有撕裂感,病人烦躁不安,大汗淋漓。这个病非常凶险,大动脉一旦破了,连抢救的机会都没有。6、除了四种致命性胸痛外,另外两个是什么?
肺栓塞,就是病人的肺血管堵了,表现的症状跟心绞痛,心梗不太好鉴别,它主要是因为下肢深静脉长血栓了,这个血栓脱落以后顺着血管循环走到肺动脉就堵到那了,这个病常见于做过外科或者骨科手术,让躺在床上不让动,下肢制动以后会形成血栓,还有我们见到过一些新闻报道,叫“经济舱综合征”,就是有的人坐飞机,尤其是经济舱,坐的时间长下肢不活动,就有可能会出现肺栓塞导致猝死的病例。其实除了做经济舱,坐火车、汽车,甚至是在办公室里、麻将桌旁,只要长时间坐着不动,都有可能发生经济舱综合征。气胸,气胸里面尤其是张力性气胸也是要命的一个病。但这个病相对处理比较简单,诊断的话拍个胸片,甚至是听诊器听一听就可以诊断了。而刚才讲的那三个病就需要在胸痛中心做心电图、抽血化验,甚至CTA等,经过仔细鉴别才能给出诊断。7、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急性胸痛应该怎么应对呢?发生胸痛时既不要麻痹大意,也不必过分紧张。如果是活动时出现胸痛,应立即停止所有正在进行的活动,原地休息,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原来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如果经过休息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医院就诊。但是,当胸痛时伴发烦躁不安、惊恐甚至濒死感、神志模糊、面色苍白、大汗及四肢厥冷、嘴唇发绀、呼吸困难、咯血等这些高危表现时,应立即拨打急救。如果患者已经晕倒或者昏迷,除了立即拨打求救,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直到患者恢复呼吸心跳或者救护车来到。没有基础病的人还有一些甚至年轻人,也不要忽略胸痛,因为心梗这个病不仅仅会发生在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这些有基础病的人身上,平时自认为健康的人群也有可能会得这个病。所以只要有我之前给大家讲的胸痛的症状出现,医院进行检查,以免错失治疗时机。8、既然急性胸痛这么危险,尤其是急性心梗这么常见,我们应该怎么预防呢?随着现代生活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现在急性心梗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其中以男性为主。这些人,大部分共同点就是平时身体肥胖、从不运动,饮食不控制导致血管老化形成了斑块,加之熬夜、大量抽烟刺激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最终发生心梗。那么除了抽烟、酗酒、不健康饮食、肥胖、熬夜、不运动容易患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心梗以外,其他高危因素还有:三高人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精神压力大、家族遗传等。所以平时要提倡健康的生活和饮食方式,戒除不良习惯。还要定期体检,尽早发现身体存在的问题,慢性病人群要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供稿:急诊科李玉静编辑:刘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