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防控传染病,致家长的一封信
2018-3-2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各位亲爱的家长:
近期我省关中地区进入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季节。冬天,气温逐渐下降,风大干燥,季节性流感等一些呼吸道传染病高发。风疹、手足口病等也易在儿童中暴发。
季节性流感来了主要症状:高热、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全身乏力、鼻塞、咽痛和干咳,少数患者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流感与普通流感区别:
普通感冒一般起病较缓,发热通常为低热。咳嗽、鼻塞、流鼻涕等上呼吸道症状比较明显,而且头痛、肌肉酸痛、极度疲乏等全身中毒症状较轻,且传播也慢;
流感则通常起病急,体温常超过39℃,全身中毒症状较重,往往会在短期内形成流行。
易感人群:儿童、老人、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集体生活和工作的人群;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以及医务人员。
防治:
流感的传播能力强,因而在预防上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要注意随温度变化选择衣物,注意保暖;
(2)增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3)多饮水、多吃水果,适当补充维生素C;
(4)注意通风,居家每天开窗通风半小时到一个小时;
(5)尽量避免幼儿出入公共场所;
(6)要注意幼儿个人卫生,要勤洗手。
水痘来了主要症状: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肌痛、关节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咳嗽等症状;起病后数小时,或在1~2天内,即出现皮疹。
易感人群:托幼机构、小学,或其他儿童集中场所内形成流行;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疾病之一。
防治:
水痘具高度的传染性,故在预防上应做到以下几点:
1.适当且充足地补充水分和蛋白质。
2.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
3、学校教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环境整洁。
4、疾病流行期间,健康儿童应尽量不到公共娱乐场所去玩,也不去病儿家串门,以防接触传染。
5、及时注射相关疫苗。
肺结核来了肺结核:发热(特别是午后低热)、盗汗、颜面潮红、身体消瘦、食欲不振、全身乏力,并伴有咳嗽、咳痰,伤及血管时还有咳血等现象。
易感人群: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集体生活和工作的人群;机体对结核菌抵抗力较弱的人群,如儿童、老年人、营养不良者等。
防治:
结核病的传染性极强,因而在预防上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避免接触结核患者,增强体质,感冒时注意别劳累,多喝水。
2、避免去公共场合。
3、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等。
风疹来了风疹:
主要症状:发热、出疹、淋巴结肿大和结膜炎,病程短。
易感人群:风疹一般多见于儿童,较多见于冬、春两季。可流行于幼儿园、学校、军队等聚集群体中。
防治:
可以口服板蓝根、双黄连等抗病毒药物,皮疹外用炉甘石洗剂。同时注意饮食的调节,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辛辣刺激和油腻食物。
手足口病来了手足口病
主要症状:发热、咽痛、口腔内疼痛和皮疹,在手、足、臀、膝部出现丘疹、疱疹。
易感人群: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传播快、易流行,多流行与婴幼儿、儿童之间。
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每次餐后应用温水漱口。
(2)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多饮白开水或清凉饮料,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
(3)注意孩子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了抵抗力。
(4)治疗上可采用口服板蓝根冲剂、抗病毒口服液和多种维生素,或用抗病毒药膏涂抹患处,消炎止痛。
腮腺炎来了腮腺炎
主要症状:
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等。整个病程约7-12天。
预防:
1、可注射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口服板蓝根冲剂有一定预防作用。
2、一旦小儿得了腮腺炎,应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后才可入托或上学。
3、每天开窗通风半小时以上,人口密集处可用食用醋熏蒸。
4、少吃一些辛辣煎炒的食品。
肠道传染病来了肠道传染病
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霍乱、伤寒、副伤寒、痢疾、轮状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等。这类传染病经“粪—口”途径传播,是“吃进去”的传染病,通常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污染了手、饮水餐具或食物等,吃进去后发病。
1、了解肠道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2、讲究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3、以饮食卫生为重点,把好“病从口入关”,做好“三管一灭”,加强自身防护。
4、充足的睡眠和丰富的营养可增强体力。
5、感染肠医院就诊,切忌胡乱用药。
疱疹性咽峡炎来了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自限性疾病,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较强,传播快,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袭1-7岁儿童。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是由许多A组柯萨奇病毒,偶尔也有其他肠道病毒所引起,其特点为疱疹性溃疡性粘膜损害。亦有说法常继发于急性鼻炎、肺炎、流行性感冒、疟疾、流行性脑膜炎,亦可单独发生,除咽部外,口腔粘膜亦可发生疱疹。
该病有流行趋势,常见于婴幼儿,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在婴儿常发生呕吐和惊厥,起病2日内口腔粘膜出现少数(很少多于12个)小的(直径1-2mm)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部,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悬雍垂,舌部等,在以后的24小时内水泡破溃变为浅溃疡,直径一般在5mm以下,1-5日内愈合。并发症少见:症状一般7日内消失。在感染后能产生持久的免疫,但A组中其他型病毒或其他肠道病毒也可能引起再次发病。
2患病原因
1、呼吸道屏障功能不足,例如小的孩子没有鼻毛,阻挡不住空气中的粗糙异物。
2、呼吸道粘膜柔嫩,容易受到各种刺激(寒冷、刺激性气体等)而发生充血、肿胀甚至炎症反应。
3、呼吸道分泌出抵抗细菌、病毒的免疫物质不足,不能充分杀灭入侵的病原体。
4、呼吸道表面有一种带无数纤毛的细胞,这些纤毛好像一把大扫除的刷子一样,不断将吸入并粘附在呼吸道上的小颗粒如粉尘、病菌等向外清扫,排到喉头咳出,但小儿呼吸道上的这种纤毛活动比较微弱,因此“自洁”功能也就相对地差。
3病症及诊断
疱疹性咽峡炎
该病主要表现为急骤发热,可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年龄大的小儿常诉咽痛,吞咽时尤甚,有时诉头痛、腹痛或肌痛;婴幼儿则表现为烦躁不安、拒食、流涎、呕吐等。多数患儿没有咳嗽、流鼻涕等症状。部分患儿可出现颌下淋巴结肿大或压痛,血常规检查大多是血细胞计数正常或略低。
可根据症状和特征性口腔损害作出诊断。最好通过从损害处分离到病毒或通过特征性抗体滴度升高加以证实,但这些检查并不推荐常规采用。鉴别诊断包括疱疹性口腔炎(特点为任何季节均可发病,呈现更大的,持续更久的溃疡),复发性口疮和Bednar口疮(很少发生于咽部,而已一般无全身症状)。柯萨奇A组10型病毒也会引起类似病变(淋巴结性咽炎),但口咽部损害突出,呈现白色到黄色小结,治疗为对症处理。
4治疗方法
本病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较好。治疗并不复杂,由于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抗细菌类药物对病毒也无效,治疗以口服中药、抗病毒、对症处理为主。可用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西药抗病毒;疱疹性咽峡炎中医辨证属湿热喉痹,多为外感湿热,上攻咽峡所致,常用解毒利咽、化湿退热的治法,可辨证选用新加香薷饮、甘露消毒丹、银翘马勃散、退热合剂、双黄连、大青叶、板蓝根等;合并心肌损害者,应适当卧床休息,使用护心药。还可以利用加压或超声雾化吸入抗病毒类药物、含化参龙丸、含漱利咽合剂、撒入锡类散、喷入金喉健等进行咽峡局部治疗;发热时可用羚羊角粉清火退热防惊风,也可用物理疗法降温,体温超过38.5℃时可以用托恩、美林等退热药;体温超过39.5℃、有呕吐、惊厥、影响饮食睡眠时可以配合输液支持疗法及对症中枢性降温措施;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时提示合并细菌感染,可配合使用抗细菌类药物,否则不宜使用抗细菌类药物。
5注意事项
生了病的孩子要隔离2周,患儿用过的食具一定要进行沸水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这种病尚未研制出疫苗。因肠道病毒有多种,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感染此病。治疗期间要注意休息,不要剧烈活动,要睡足觉,喝足水,少吃饭,多吃菜,不吃冰糕、不喝饮料。饮食上要注意保持清淡,要多喝温开水,多给孩子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青菜、水果等,尽可能少吃煎、炸类的油腻食品。忌食刺激性食物,如酸、甜、辣、咸、热、硬等,尤其要注意不吃过热、过冷的食品,避免刺激口腔破溃部位引起疼痛。可取适量绿豆、苦瓜、薏米、大米等煮粥或汤,放凉后适量给患儿饮用。
食疗方法:香蕉、佩兰、厚朴各3克,银花、连翘各5克,生大黄2克(另包),扁豆6克。将上药共研为粗末备用。
使用方法:将药末倒入保温杯中,加开水毫升左右,浸泡30分钟以上,首次服药20~30毫升,然后可小量频服,服药中可加白糖以调味,每天1剂。年长儿中药的剂量可按以上比例酌加;当发热症状减轻或大便次数超过4次时,可停用生大黄;体温持续不降者,可增加服药次数或酌加大黄的药量;呕吐者可加藿香5克、生姜3片。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香薷、银花、连翘均有较强的抑制病毒的作用,并能延缓病毒所致细胞的病变,可抗炎症的渗出和增生,而且还有广谱抗菌作用。生大黄通腑泻热,具有良好的通便排毒作用。以上药物能使热毒表里双解,清上与泻热并行,使疱疹性咽炎患儿在短期内症状消失痊愈。
由于疱疹性咽峡炎初期症状与一般感冒区别不大,因此很容易被误认为感冒而延误治疗。当孩子出现以上症状时,医院进行确诊,以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对症治疗。
7并发症
常继发于急性鼻炎、肺炎、流行性感冒、疟疾、流行性脑膜炎,亦可单独发生,除咽部外,口腔粘膜亦可发生疱疹。
此病如单独发生,常无全身症状。咽部疼痛,影响吞咽。婴幼儿患病,常表现为进食时哭吵,不愿进食,颌下淋巴结肿大有压痛,有时伴有发热.检查咽部疱疹多发生。
其他发热性疾病:
川崎病症状
早期症状:突然发热,呈弛张热或持续性发热,持续5~11天或更久(2周至1个月),平均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常见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发热约1~4日后,躯干尤其会阴部出现多形性红色斑疹,亦可呈荨麻疹样皮疹,有瘙痒感,但无水疱或结痂。
晚期症状:约在发热后第10日,当皮疹、发热和其他急性期症状开始消退时,往往出现心脏损害,发生急性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等症状。患者面色苍白、发绀、乏力、胸闷、心前区痛,听诊时可闻收缩期杂音、心动过速、奔马律、心音低钝。
相关症状:发烧皮疹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
川崎病症状
1、主要症状:
突然发热,呈弛张热或持续性发热,持续5~11天或更久(2周至1个月),平均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常见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发热约1~4日后,躯干尤其会阴部出现多形性红色斑疹,亦可呈荨麻疹样皮疹,有瘙痒感,但无水疱或结痂。1周后,指甲或趾甲近端苍白,手中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皮肤常绷紧较硬,压之无凹陷。10天后,甲床皮肤交界处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约2个月后指甲和趾甲常出现横沟。病程中往往伴有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颈淋巴结肿胀,以前颈部最为显著,直径约1.5cm以上,大多在单侧出出现,稍有压痛,于发热后3天内发生,数日后自愈。
2、严重症状:
约在发热后第10日,当皮疹、发热和其他急性期症状开始消退时,往往出现心脏损害,发生急性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等症状。患者面色苍白、发绀、乏力、胸闷、心前区痛,听诊时可闻收缩期杂音、心动过速、奔马律、心音低钝。经临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放射线检查约50%病例发现心脏损害。作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可查见多数患者有冠状动脉瘤、心包积液、左室扩大及二尖瓣关闭不全。X线胸片可见心影扩大。冠状动脉瘤直径小于8mm者可以退缩;大于8mm者不能退缩,容易发生冠状狭窄或闭塞,而引起心肌梗塞。
3、其他症状:
主要有关节炎或关节肿痛、虹膜捷状体炎、中耳炎、肺炎、无菌性脑膜炎、腹痛腹泄,轻度黄疸或无菌性脑脊髓膜炎的表现。少数患者有肝炎、胆囊水肿、肠麻痹及肠出血、胸腔积液、颅神经麻痹和脑病。急性期约20%病例出现会阴部、肛周皮肤潮红、脱皮并于1~3年前接种卡介苗的原部位再现红斑或结痂。恢复期指甲可见横沟纺。
4、病程特点:
病程长短不一,但一般病程如下。第一期为急性发热期,一般病程为1~11天,主要症状于发热后即陆续出现,可发生严重心肌炎。第二期为亚急性期,一般病程为11~21天,多数体温下降,症状缓解,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重症病例仍可持续发热。发生冠状动脉瘤,可导致心肌梗塞、动脉瘤破裂。第三期即恢复期,一般在第4周,病程为21~60天,临床症状消退,如无明显冠状动脉病变即逐渐恢复;如有冠状动脉瘤则仍可持续发展,可发生心肌梗塞或缺血性心脏病。少数严重冠状动脉瘤患者进入慢性期,可迁延数年,遗留冠状动脉狭窄,发生心绞痛、心功能不全,缺血性心脏病,可因心肌梗塞而危及生命。
温馨提示:
我园已采取相关措施,为做好预防请大家这样做:
1灭鼠和防鼠
灭鼠和防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
2清洁环境
做好室内外环境卫生,保持居室干燥和通风、床下不放杂物和食品,生活垃圾日产日消、及时清除积存垃圾。
3注意食品和饮用水的卫生
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不在有卫生隐患的小饭馆就餐;多喝开水,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食物放在老鼠接触不到的地方;食具用前应煮沸消毒等。
4注意个人防护
不要直接用手接触老鼠及其排泄物,流行季节尽量减少野外活动特别是出血热高发区长安县、户县、周至等。经常接触可能有老鼠活动的土壤的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穿工作服、带手套;不坐卧草堆;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
5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及时洗手,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要用卫生纸掩盖、擦拭,用过的卫生纸不要随地乱扔等6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加幼儿活动量,并注意增减衣服。7非污染天气常开窗通风,多在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尽量少带幼儿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活动,减少在草地上坐卧、露营;雾霾天外出时戴口罩等。8规律作息、保证睡眠,避免疲劳。9早上起床时多北京权威的白癜风医院白癜风症状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