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吃鸡蛋为何会过敏

2022-5-1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鸡蛋原本是营养很全面的食物,但是到了宝宝这里却会成为相当危险。因为有很多宝宝第一次吃鸡蛋就会出现过敏的情况,严重的话甚至威胁生命。所以给宝宝吃鸡蛋还需要多加小心。

晚饭吃了鸡蛋,宝宝全身发红

刚满6个月的宝宝小雨,长得非常可爱,皮肤白白的,眼睛大大的,特别讨人喜欢。平常除了吃母乳,偶尔也会吃点奶粉,一直也没出什么事。

上周三吃晚饭的时候,坐在奶奶怀里的小雨直勾勾地盯着全家人的嘴,还时不时地咽一下口水,明显是嘴馋了。

看着孙儿的小馋样,奶奶实在不忍心,就用勺子舀了一小口蒸蛋,吹凉了送到了小雨的嘴里。

小雨吃的特别香,转眼好几勺入肚。

吃完晚饭,独自躺在婴儿床上的小雨突然哭闹不止,怎么哄都哄不好。

细心的妈妈掀开小雨的衣服,发现小雨全身上下长满了红斑,一团一团的,身上还烫的厉害,但却手脚冰凉。

全家医院急诊科。

医生立马给小雨进行紧急治疗,并做了过敏原检测。检查结果显示,小雨原来是得了荨麻疹,而且是严重过敏反应,过敏原就是鸡蛋。

儿科医师说,这就是导致小雨全身长满红斑的原因,而且小雨今后必须要警惕鸡蛋或者鸡蛋类的食物了。再吃鸡蛋或者含有蛋白质的食物的时,一定要一点点的加量,如果这样还出现过敏的话,一定要远离这类食物。

经过几天的治疗,小雨已康复出院。

宝宝为何容易鸡蛋过敏

鸡蛋过敏症是一种免疫系统过敏反应,是身体对吃的鸡蛋产生抗体造成的。有时候,皮肤接触鸡蛋也会引起过敏反应。很多人是从幼儿就开始对鸡蛋过敏,但5岁后通常会自然消失。

过敏者的免疫系统将鸡蛋包含的蛋白质视为危险,并产生抗体抵御它。它通过释放疫球蛋白E打击入侵者。这些抗体反过来又会释放组胺等化学品予以反击。问题是,释放这些化学品会给呼吸、胃肠道和心血管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所有鸡蛋过敏症状都会在皮肤上明显表现出来。

宝宝吃鸡蛋过敏怎么办

如果是发生这种情况,就不应该再给孩子喂食鸡蛋,最好是连含有鸡蛋成分的食品也不要吃。如果是过敏表现比较严重(比如全身皮疹、红痒、甚至呼吸心率异常)等,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宝宝吃鸡蛋的注意事项

一、婴幼儿不宜吃太多鸡蛋

很多家长以为,鸡蛋营养丰富,孩子吃得越多越好。其实不然。因为婴幼儿消化能力差,如果让他们大量吃鸡蛋,不但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而且由于鸡蛋蛋白中含有一种抗生物素蛋白,在肠道中与生物素结合后,能阻止吸收,造成婴儿维生素缺乏,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婴儿补充铁质需要吃蛋黄,开始时也只能将1/4个蛋黄研碎,放在奶糕中食用,以后逐渐加至0.5-1个。如果食入太多,孩子的胃肠负担不了,会导致消化吸引功能障碍,引起消化不良和营养不良。1-2岁的孩子,每天需要蛋白质40克左右,除普通食物外,每天添加1-1.5个鸡蛋就足够了。

二、不宜将蛋黄作为第一次辅食

第一次正规的辅食应该是婴儿米粉。婴儿米粉强化了铁、锌、维生素等,又不容易引起过敏,是宝宝首选的辅食。果汁、菜汁等也可以早期添加,但一般不作为正规的最初辅食。肉泥、肝泥也可以在早期尝试添加。

三、一岁内不宜给宝宝吃鸡蛋清

需要注意的是,一岁内前不宜吃蛋清,这是因为婴儿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全,肠壁很薄,通透性很高,而鸡蛋清中的蛋白为白蛋白,分子小,可以直接透过肠壁进入宝宝的血液中,易引起一系列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湿疹、荨麻疹、喘息性支气管炎等。建议一岁内不要在宝宝辅食中添加鸡蛋清。

四、不宜吃未煮熟的鸡蛋

给孩子吃鸡蛋,一定要煮熟,以吃蒸蛋为好,不宜用开水冲鸡蛋,更不能给孩子吃生鸡蛋。有的家长喜欢用开水冲鸡蛋加糖给孩子吃,由于鸡蛋中的细菌和寄生虫卵不能完全被烫死,因而容易引起腹泻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儿童会因此而患伤寒或肠炎。如鸡蛋中不含活菌而只有大量毒素存在,则表现为急性食物中毒,潜伏期只有几小时,起病急,病程持续1-2天,症状为呕吐、腹泻,年长儿诉腹痛严重,伴有高热,疲乏等。

此外,民间有“生鸡蛋治疗小儿便秘”的说法,事实上,这样做不仅治不了便秘,还会发生“弓形虫”感染。这种病发病较急,全身各器官几乎均会受到侵犯,常常引起肺炎心肌炎、斑丘疹、肌肉和关节疼痛、脑炎脑膜炎等,甚至导致死亡。

五、不宜吃煎炸鸡蛋

因为在煎鸡蛋和炸鸡蛋时,蛋被油包住,高温的油会使部分蛋白焦糊,使赖氨酸及其他氨基酸受到破坏,失去营养价值。食用后在口腔和胃内还不易和消化液接触,使消化受到影响。

六、发热病儿不宜吃鸡蛋

鸡蛋蛋白食后能产生“额外”热量,使机体内热量增加,不利于病儿康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qepb.com/zzjj/145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