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蘑菇中毒的预防和处理

2022-7-1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最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前言

蘑菇肉质细嫩,味美可口,营养丰富,且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然而,有毒蘑菇和可食蘑菇往往混生,形态相似,辨别困难,导致误食中毒现象屡见不鲜。

因此,人们应掌握毒蘑菇的基本形态特征,避免误采误食,医院抢救治疗,就可有效降低中毒的发生和死亡危险。

一、毒蘑菇的危害

毒蘑菇又称毒蕈,是人或动物食后产生中毒反应的一类大型真菌,大多数属胆子菌纲。我国约有种毒蘑菇,常见的可致人死亡的大概有80种。因为其分布广、容易采集等原因,日常生活中毒蘑菇中毒现象经常发生。因此认识毒蘑菇,了解其毒性、学会鉴别毒蘑菇、学会其中毒急救措施、学会预防措施等显得非常重要。

毒蘑菇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安全

二、蘑菇的形态特征

蘑菇的形态结构包括菌丝体和子实体两大部分。菌丝体是白色丝状物,当温湿度适宜时菌丝体大量生长繁殖,产生子实体,子实体就是我们常见的菌体,外形像伞,主要由菌盖、菌褶(管)、菌柄三部分组成,有的还有菌环和菌托。

三、毒蘑菇中毒症状分型

毒蘑菇中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一般分为五种类型。

1.胃肠类型:多数在食后2小时左右发病,快的10多分钟,症状是剧烈恶心、呕吐、阵发性腹痛、水样便腹泻,不发热。这种类型病程短,恢复较快,一般不引起死亡。毒粉褶菌、臭黄菇和毛头乳菇,黄粘盖牛肝菌和粉红枝瑚菌等毒蘑菇可引起此类型中毒,已知有80余种。

2.神经精神型:已知有60余种。中毒症状是精神兴奋,精神错乱或精神抑制等神经性症状。如毒蝇鹅膏菌、半卵形斑褶菇中毒后可引起幻觉反应。表现复杂多样,潜伏期一般为半小时至四小时,病人产生幻觉、狂笑、手舞足蹈、走路不稳,出现幻视症,还有可能类似精神分裂症。重症病人出现抽风、昏迷等。主要存在毒蝇伞、豹斑毒伞、角鳞灰伞、拟臭黄菇及有毒牛肝菌中。

3.溶血型:潜伏期6-12小时,最长可达2天。最初为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症状,发病3-4天后皮肤变黄,肝脾肿大,肝区疼痛。严重者心律不齐、抽风、昏迷。可能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主要由鹿花菌引起。这类毒菇虽种类较少,但毒性猛烈,十分危险。

4.脏器损害型:引起这类中毒有关的种约20余种,为鹅膏菌类。病情凶险,死亡率极高。病人的潜伏期一般为10-24个小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继而出现休克、昏迷、抽风,全身出血,在短时间内死亡。病人在病程中有的会出现假愈期导致误诊误治,如经过及时积极治疗,可痊愈。

5.呼吸与循环衰竭型:以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呼吸麻痹为主,无昏迷,无副交感神经兴奋样症状,也无黄疸、肝大,肝功能检查一般正常。引起这种类型的毒蘑菇主要是亚稀褶黑菇。死亡率较高

四、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

我国毒蘑菇有数百种,形态与颜色多种多样,并无统一的颜色或是形状,不能单凭外形轻易判断。

各种形态的毒蘑菇

尽管如此,有毒野生菌仍具有一些共性,例如,有毒菌大多数颜色鲜艳,有菌环、菌托,且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异,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话虽如此,但仍需注意,有些有毒菌与无毒菌外形十分相似,非专业人士较难区分,例如如下几种:

因此,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不建议自行从野外采摘蘑菇食用。

五、部分有毒菌与无毒菌的区分

1.白毒鹅膏菌和雪白鹅膏菌

雪白鹅膏菌可以食用,味道鲜美,生长初期都形似禽蛋。白毒鹅膏菌毒素为毒肽和毒伞肽。中毒症状主要以肝损害型为主,死亡率很高。

两者外形、颜色、味道区别不大,特别是在生长中的不同时期,更不易识别。白毒鹅膏菌的菌盖边缘无条纹,有菌环。

2.橙盖鹅膏菌和黄盖鹅膏菌的识别

这两种蘑菇容易混淆,外形区别不大,同属一科。橙黄鹅盖菌完全煮熟后无毒,性甘,平,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但黄盖鹅膏菌有剧毒,不可食用。

3.常见毒蘑菇识别的五大误区

引起中毒主要原因是误采、误服和烹调方法不当所致。预防毒蕈中毒应注意以下点:熟识毒蕈的形态,注意区别:对不认识的野生蕈千万不要采集食用,最好不采不吃野蘑菇,食入干毒蘑菇也可导致中毒。

误区1:鲜艳的蘑菇都是有毒的,无毒蘑菇颜色朴素。

颜色鲜艳的可食用蘑菇和颜色普通的剧毒蘑菇

真相:不能仅靠颜色辨别蘑菇是否有毒,这一谬论正是误导我国群众误食毒蘑菇的重要原因之一。

误区2: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真相:食用菌鸡腿菇经常在粪便上野生,栽培时也常用牛马粪便作为培养基;反之包括白毒伞在内的很多毒蘑菇,都生长在相对清洁的林中地上。

误区3:毒蘑菇往往有鳞片、粘液,菌杆上有菌托和菌环。

真相:有菌托和菌环,菌盖上往往有鳞片,是鹅膏属的识别特征。亚稀褶黑菇(红菇科)没有菌托、菌环和鳞片,颜色也很朴素,误食会中毒。

误区4:毒蘑菇虫蚁不食,有虫子取食痕迹的蘑菇是无毒的。

真相:红绒盖牛肝菌可有效杀灭果蝇,却是人类美食。而很多对人有毒的蘑菇却是其他动物的美食,豹斑鹅膏经常被鼻涕虫取食。致命白毒伞,也被虫啮食。

误区5:误区五:民间流传很多毒蘑菇的辨别方法,如与大蒜、灯芯、银器共煮,能使之变黑;样子不好看的或破损不变色的可食用等等。

真相:经调查与试验证实这些方法均不可靠。

4.部分与有毒菌有关的统计结果

统计显示,蘑菇中毒死亡90%由鹅膏菌Amanita引起,不食用鹅膏菌能大幅减低野生菌重度风险。

另外,混杂野生菌也不宜食用,图中是一份混有毒蘑菇的牛肝菌样品。

研究显示,民间流传的鉴别经验并不可靠,面对难以识别的野生菌,应当相信科学,利用科学方法辨认野生菌,必要时求助专家。

六、中毒后的救治方案

一旦吃了野生蘑菇发病,医院救治。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尽早排除毒素对治疗效果非常重要,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1.自我救护:及时催吐,尽早迅速排除毒素(浓茶、温开水)。保留样本,便于为救治提供参考。

2.及时就医:催吐、洗胃、导泻、灌肠非常重要,早期可大量输液,使病人排尿,排除毒素。同时住院监测各项生理指标。

3.胃肠炎患者应积极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平衡紊乱,按一般中毒处理。

4.神经症状者应用阿托品、镇静剂,对病人进行良好监护。

5.溶血者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一般状态斋戒或出现黄疸的,尽里使用大量氢化可的松,同时保肝治疗。

6.对毒伞、白毒伞造成的肝肾型中毒早期可使用含巯基的解毒药,如二巯基丙磺酸钠等。

对于医疗机构而言,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及早救治,查清食用品种,初步确立中毒的毒素类型,及时上报。

2.跟踪救治,初步确立中毒的毒素类型。必须转到卫生院及以上机构治疗,基层卫生所室和个体医疗机构不得截留中毒病人。

3.主动干预,对于中毒品种不明或生理指标异常的病人,要动员其及医院。

4.跟踪病人和身边人,建立对身边健康人群的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治疗。

5.加大对周围群众的宣传,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qepb.com/zlff/146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