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机制

2014-8-3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心肌炎在世界各国均属少见病,而在我国,自70年代后却成了内、儿科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有的甚至占了首位。心肌炎果真常见吗?为此,对心肌炎重新认识一下可能是必要的。

在上一世纪,西方国家对心肌炎亦无认识,将心包炎、胸膜炎和肺炎等均诊断为“心脏炎”,对感染和心血管病变所致的胸部症状也归于“心肌炎”,所以“慢性心肌炎”成为当时惯用的笼统诊断。直至本世纪初,仍有人将高血压引起的心脏病归于“心肌炎”的范畴,这种宽松笼统的“心肌炎”至1932年方被否定。英国学者wood1968年报告,在他所遇的约1万名心脏新病人中,诊断心肌炎者仅约30人(0.3%)。美国得克萨斯儿童医院在1954~1977年住院14322例的心脏病中,心肌炎只占0.3%。多伦多儿童医院1951~1964年所统计的数字亦与此相仿。我国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1997年报道,在儿科每年约5000~7000(1~15岁)住院患儿中,心肌炎不超过2人。

国内对心肌炎的认识也很晚。在解放初期,对心肌炎的概念很是模糊。至70年代后期方有了深一层的认识,但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诊断被不断扩大化。至80年代,心肌炎似乎已成了临床上的“常见病”。正如首都儿研所李家宜教授所指:“有些单位将早搏、乏力、胸痛等症状都归为心肌炎;对病毒的检查没有资料,即冠以病毒性的病因”。于是“病人”数目大量增加,造成许多不必要的住院、检查、治疗、休学和缺勤,除经济损失无法估计外,还引起许多家庭的无谓惊恐。

近年来,心肌炎的发病机制被逐渐发现: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对心肌细胞的破坏为其主要的病理基础。

柯萨奇b病毒(cb)为心肌炎最常见的致病原,但临床上除暴发的心肌炎可能为病毒直接对心肌细胞的广泛破坏所致外,大多病例并非由于病毒的直接损害,而系由免疫系统失常所致。

1

2

下一页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qepb.com/ysbj/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