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nbsp病理变化防控措

2016-12-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口蹄疫俗名"口疮"、"辟癀",属一类动物传染病。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偶蹄动物共患的传染病,易感动物达70多种。本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犊牛对口蹄疫病毒最易感,骆驼、绵羊、山羊次之,猪也可感染发病。该病发病急、传播途径多、速度快、危害大,疫区发病率可达50%—%,犊牛死亡率高。该病入侵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本病传播虽无明显的季节性,且春秋两季较多,尤其是春季。风和鸟类也是远距离传播的因素之一。

临床表现

其临床特征是高烧不退,在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性疹。

该病潜伏期1-7天,平均2-4天病畜精神沉郁,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体温可升高到40一41℃。发病1-2天后,病畜齿龈、舌面、唇内面可见到蚕豆到核桃大的水疱,涎液增多并呈白色泡沫状挂于嘴边。采食及反刍停止。水疱约经一昼夜破裂,形成溃疡,这时体温会逐渐降至正常。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也发生水疱,也会很快破溃,然后逐渐愈合。有时在乳头皮肤上也可见到水疱。本病一般呈良性经过,经一周左右即可自愈;若蹄部有病变则可延至2-3周或更久;死亡率1-2%,该病型叫良性口蹄疫。有些病畜在水疱愈合过程中,病情突然恶化,全身衰弱、肌肉发抖,心跳加快、节律不齐,食欲废绝、反刍停止,行走摇摆、站立不稳,往往因心脏麻痹而突然死亡,这种病型叫恶性口蹄疫,死亡率高达25-50%。犊牛发病时往往看不到特征性水疱,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胃肠炎和心肌炎,死亡率极高。

病理变化

除口腔和蹄部病变外,还可见到食道和瘤胃粘膜有水疱和烂斑;胃肠有出血性炎症;肺呈浆液性浸润;心包内有大量混浊而粘稠的液体。恶性口蹄疫可在心肌切面上见到灰白色或淡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相伴而行,如同虎皮状斑纹,俗称“虎斑心”。防控措施——专家提示:口蹄疫防治原则

1、首先要预防口蹄疫的传入,严禁从疫区引入易感动物及其产品;

2、制定严格的卫生检疫制度,根据养殖场实时情况,科学、合理的对动物进行预防接种;

3、早发现,早治疗,重防疫,少损失。切勿放任患畜耐过自愈,如加快排毒传染,疾病增重至蹄叉脱落,治愈难度加大,需月余左右。

4、保持圈舍干燥,辅以垫模板,稻草等。补充氨基酸,维生素。一些抗菌药如阿莫西林、环丙沙星、多西环素,抗病毒中药黄连解毒散、扶正解毒散,解热镇痛、排肾毒卡巴匹林钙能有效口蹄疫猪牛早日痊愈,降低损失。

5、合理正确使用一些注射药物如阿莫西林、林可霉素、头孢、青霉素配合长效、低副作用解热镇痛药氟尼辛葡甲胺,能大大加快口蹄疫疾病的恢复。但注射时需要少干扰,少驱赶。

6、注意母畜和泌乳猪的高感染率和高死亡率。泌乳母猪感染口蹄疫,小猪肯定会感染而且死亡率几乎%,几无治疗价值,建议隔奶。猪只早期发病的症状一般为嘴、脚肢有白色口泡,其次才有跛痛,发热,不吃。

治疗方案

1、隔离患病家畜,封锁疫区,带畜消毒。

2、全群投喂黄连解毒散,扶正解毒散2kg拌料0kg;3、混合感染时配合抗生素使用,如头孢噻呋、青霉素等;

4、在拌料用药的同时,可配合使用“口疱心肌专用”(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注射用青霉素钾)、“热喘细胞介素”进行肌肉注射;5、针对高烧不退的患畜,肌内注射“热跛链康”(对乙酰氨基酚)或“中通冰点”(氟尼辛葡甲胺);

6、对水泡破后的病畜,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患部,涂以1-2%龙胆紫溶液(紫药水)或5%碘甘油。









































治疗白癜风的最新方法
白癜风在哪里如何治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qepb.com/ysbj/47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