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其防
2020-11-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本文作者:周永召李为民
本文来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年第43期,第2卷,91-95页.
年美国SEER(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endresults)数据库的数据显示,肺癌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为18.6%,而发生远处转移的晚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4.7%。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checkpointinhibitors,ICI)的出现,晚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首次提高到了16%[1],相比4.7%提高了近3倍。
仅年9月至年9月,全球涉及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celldeathprotein1,PD-1)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death-ligand1,PD-L1)的ICI的临床试验就有项[2]。
目前,获批肺癌适应证的ICI包括:
Nivolumab、Pembrolizumab、Durvalumab和Atezolizumab,在晚期肺癌一线及二线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3]。国内也有多个国产ICI处于肺癌Ⅰ-Ⅲ期临床试验阶段,如Sintilimab(IBI)、Tislelizumab(BGB-A)及Camrelizumab(SHR-)等。可见,ICI治疗将成为肺癌治疗的主流[3],而ICI治疗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adverseevents,irAE)亟须呼吸专业临床医生的重视[4]。
美国及欧洲多个相关组织已制定了肿瘤ICI治疗irAE的诊疗指南[4,5,6],本文主要介绍肺癌ICI治疗的irAE。
irAE的定义
ICI在增强细胞免疫抗肿瘤的同时,也有可能增强机体正常的免疫反应,可导致机体免疫耐受紊乱,称为irAE,具体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的机制主要有:1.活化的T细胞对正常组织内抗原反应增强;2.先前存在的自身抗体水平持续增加;3.炎症因子水平持续增加等[7]。
irAE的临床特点
irAE可发生于人体任何器官,多数症状轻微[8]。
ICI单药治疗时,3级以上irAE的发生率为7%-12%[9]。一项纳入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ICI治疗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抗PD-1治疗irAE的发生率稍高于抗PD-L1治疗(16%,11%;P=0.07),尤其是免疫相关性肺炎(4%,2%;P=0.01)[10]。irAE可发生于ICI治疗期间及治疗后的任何阶段,最常发生于ICI初始治疗几周至几个月内[7],且和用药持续时间无明显关系[11]。≥65岁人群使用ICI治疗与65岁人群irAE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提示irAE的发生和年龄无关[12,13]。与化疗的即时毒性不同,irAE是一种延迟性反应,持续时间较长[5]。抗PD-1或PD-L1治疗联合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ytotoxicTlymphocyte-antigen-4,CTLA-4)治疗可导致irAE的发生时间提前且可加重病情[4,5,6]。
致死性irAE的类型及临床处理
Wang等[14]报道,抗PD-1或PD-L1类ICI治疗导致例肿瘤患者发生致死性irAE,其中肺癌患者例,主要包括免疫相关性肺炎(例)、肝炎(74例)、肠炎(58例)、神经性病变(50例)、心脏病变(27例)、肌炎(22例)及血液系统疾病(14例),其他罕见致死性irAE主要包括免疫相关性肾上腺疾病、肾炎、垂体炎、甲状腺疾病、皮肤病变及糖尿病等,发生2种以上致死性irAE的患者有51例。发生致死性irAE事件的中位时间是治疗第40天左右。抗PD-1或PD-L1类ICI治疗总体致死率为0.37%,最主要的致死性irAE事件为免疫相关性肺炎及心脏病,因此,临床医生应加强对致死性irAE临床特征的识别、诊断与防治。
ICI治疗前应严格完善患者临床基线评估
启动ICI治疗前,为更好预测、识别及诊断irAE,临床医生应对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进行详细评估,主要包括:1.既往病史: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及器官特异性疾病病史;2.肺部基线情况评估:胸部影像学、肺功能等;3.心脏基线情况评估:心电图、心肌标志物等;4.内分泌基线情况评估:甲状腺、胰腺及肾上腺功能评估;5.消化系统功能评估:肠蠕动及大便常规等;6.感染性疾病相关指标评估[5]。
重视各器官irAE的诊断与处理
1.免疫相关性肺炎:
一项涉及例肿瘤患者接受PD-1治疗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单药治疗导致的免疫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为2.7%[15]。肺癌患者接受ICI治疗时免疫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更高,免疫相关性肺炎发生的中位时间为2.1个月(0.2-27.4个月)[16]。
免疫相关性肺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新发活动后气短、咳嗽、喘息、胸痛、胸闷、低氧、乏力,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或原有上述症状加重。低氧血症可快速进展,甚至导致呼吸功能衰竭,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生命[17]。
临床诊断首选胸部CT,典型表现为双肺或单肺新发或进行性加重的渗出和磨玻璃样改变,也可行肺功能等检查并结合基线资料辅助诊断,必要时选择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及肺活检明确诊断,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极少数表现为嗜酸粒细胞增多[16],肺组织病理以T细胞浸润为主[18]。
免疫相性肺炎需基于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治疗及管控。1-2级:即无明显临床症状或者临床症状轻微,首先应推迟既往ICI治疗,进行临床观察,必要时口服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1mg·kg-1·d-1),1个月内逐步减量。定期进行血氧饱和度及胸部影像学监测。症状及影像学病变消失后可评估继续使用ICI治疗。3-4级:即临床症状重,个人自理能力受限,需吸氧,甚至是呼吸功能衰竭需紧急气管插管等处理的重症患者,首先应停止ICI治疗,选择性行支气管镜或肺穿刺检查,除外感染及肺部转移癌后,尽早给予中至大剂量静脉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1~4mg·kg-1·d-1),若糖皮质激素治疗48h疗效不佳,推荐加用免疫抑制剂英夫利昔单抗、环磷酰胺、霉酚酸酯或丙种球蛋白;临床症状缓解者,则糖皮质激素减量至1mg·kg-1·d-1,2个月内逐渐停药。而ICI治疗是否继续,则需要慎重评估患者的风险与获益[4,5,6]。
2.免疫相关性肝炎:
肺癌患者在接受抗PD-1或PD-L1类ICI治疗过程中,免疫相关性肝炎的发病率约为2.0%-7.6%,3级以上约占1%[19],发生的中位时间为1.9周,经过治疗后,8周内可完全恢复[13]。
免疫相关性肝炎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可通过肝功能检查明确诊断,因此识别率高。主要根据血液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及总胆红素浓度进行严重程度分级。对于疑难病例可考虑行腹部影像学检查及肝脏穿刺活检明确诊断,病理表现为肝细胞受损合并肝窦间隙细胞浸润等[5]。
免疫相关性肝炎应进行分级治疗及管理:
1级:ALT和AST在1倍标准值高限(upperlimitofnormal,ULN)至3倍ULN,总胆红素在1~1.5倍ULN。可继续既往ICI治疗,每周检测肝功能及生化功能直至肝酶恢复正常。
2级:ALT和AST在3~5倍ULN,总胆红素在1.5~3倍ULN。首先推迟ICI治疗,必要时给予小剂量口服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0.5~1mg·kg-1·d-1),4周内逐步停药,每周2次检测肝功能及生化指标,当糖皮质激素减至10mg/d时,可根据情况恢复ICI治疗。
3-4级:ALT和AST≥5倍ULN,总胆红素≥3倍ULN。停止既往ICI治疗,口服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1~2mg·kg-1·d-1),必要时使用霉酚酸酯,肝酶好转4周后考虑糖皮质激素减量。而是否继续ICI治疗,则需慎重评估患者的风险与获益[4,5,6]。
3.免疫相关性肠炎:
肺癌患者接受抗PD-1或PD-L1类ICI治疗过程中免疫相关性肠炎的发病率为1%~1.9%[20,21],一般发生在ICI治疗3个周期后[5,22]。免疫相关性肠炎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直肠出血、黏液便及发热[23]。应检测粪便和血液感染指标、炎症标志物并行腹部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行内镜活检,其主要病理学表现为急性结肠炎伴坏死(中性粒细胞隐窝微脓肿、隐窝内皮细胞凋亡等)和淋巴细胞性结肠炎(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上皮损伤和固有层扩张)[24]。
分级处理:1级患者无明显症状,ICI治疗可继续,监测便常规及血常规。2级:腹泻、腹痛伴大便带血及黏液,暂停ICI治疗,口服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1~2mg·kg-1·d-1),症状改善4-6周后逐渐停用糖皮质激素,当激素减至10mg/d时,可据情况恢复ICI治疗。如症状再次出现,则需评估是否继续ICI治疗。3-4级:剧烈腹泻、腹痛伴腹膜刺激征,需药物干预,甚至危及生命,首先停ICI治疗,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1-2mg·kg-1·d-1,症状无改善可改用英夫利昔单抗,常规监测便常规、血常规及腹部影像学,症状恢复后,评估是否可再行ICI治疗[4,5,6]。
4.免疫相关性皮肤病:
肿瘤患者在接受抗PD-1或PD-L1类ICI治疗过程中,免疫相关性皮肤病最常见,发病率约为30%~40%[25],多数症状轻微,可控可治,多发生在用药几天或者几周后[5]。临床最常见的表现为斑丘疹、瘙痒,湿疹、大疱性皮炎、牛皮癣及白癜风在肺癌ICI治疗中少见。免疫相关性皮肤病识别率高,诊断容易。必要时需排除全身过敏反应,可行血及生化常规监测[4,5,6]。
对于1-2级轻度瘙痒及斑丘疹,ICI治疗可以继续,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口服抗组胺药物或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出现3级皮肤反应时则首先停用ICI,给予以上治疗或联合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症状好转后重新评估是否继续ICI治疗[4,5,6]。
5.免疫相关性内分泌疾病:
肺癌患者在接受抗PD-1或PD-L1类ICI治疗过程中,免疫相关性内分泌疾病的发病率为1%-10%[26,27],甲状腺功能异常最常见,可见于3级以上重度irAE[20,28,29]。垂体炎、肾上腺功能不全及Ⅰ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极低(1%)[20,28,29,30],虽然垂体炎少见,但多数为3级以上严重的irAE[27]。
临床表现为头痛、乏力及视觉改变(垂体炎?),乏力、体重增加、脱发、畏寒、便秘及抑郁(甲状腺功能低下?),体重下降、焦虑、心慌、畏热及腹泻(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多尿、烦渴、体重下降(Ⅰ型糖尿病?),应立即针对患者疾病特点进行相关内分泌指标检测,根据基线情况确定诊断。疑难病例必要时行头部磁共振检查(垂体炎?)、甲状腺抗体检测、放射性碘摄取及锝[99]甲状腺扫描(甲状腺功能异常?)[4,5,6]。
治疗及管理包括:垂体炎:1级: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临床观察,无需治疗。2-4级:从中度头痛、头晕至危及生命,首先停用ICI治疗,可给予激素替代治疗(氢化可的松、甲状腺素片及雌激素等),急性期给予强的松等(1-2mg·kg-1·d-1)冲击治疗,1个月后逐渐减量至停药。治疗期间定期监测内分泌相关指标变化,症状好转后重新评估是否继续ICI治疗[4,5,6]。
6.其他罕见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免疫相关性肾脏疾病:肺癌患者在接受抗PD-1或PD-L1类ICI治疗过程中,免疫相关性肾脏疾病的发病率约为2%~3%,多为轻到中度,治疗停止或者使用激素治疗后可完全缓解[28,30],多于治疗6~10周时发生[4,5,6,13]。
免疫相关性心脏病主要有:心肌炎、心肌病、心律失常及心包炎等。心肌炎的发病率约为0.15%[31],治疗期间监测患者心电图及心肌标志物。其他罕见irAE还有免疫相关性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及眼部疾病,注意临床监测,必要时联系相关科室协助处理[4,5,6]。
irAE的发生与ICI疗效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证实,ICI治疗3个月、irAE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的患者总生存期最长,提示irAE的发生可能和患者ICI治疗获益有关,但还需大样本队列研究结果证实[32]。另外一项研究中39例肺癌患者接受ICI治疗出现irAE,糖皮质激素治疗好转后再次使用ICI治疗,导致10例患者再次出现相同的irAE,9例患者出现新的irAE,17例患者再次出现相同或新的irAE,使用激素均能得到控制[33],同时也证实irAE出现前对ICI治疗应答的患者,再次使用ICI治疗或停药不影响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且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irAE也不会降低ICI的总体治疗效果[34]。
ICI治疗为晚期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irAE的管理将更加规范,未来更期待关于预测及监测肿瘤患者接受ICI治疗导致irAE发生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为irAE的全程管理提供更多证据。
参考文献
[1]GettingerS,HornL,JackmanD,etal.Five-YearFollow-UpofNivolumabinPreviouslyTreatedAdvancedNon-Small-CellLungCancer:ResultsFromtheCA-Study[J].JClinOncol,,36(17):-.
DOI:10./JCO..77..
[2]TangJ,YuJX,Hubbard-LuceyVM,etal.Trialwatch:taheclinicaltriallandscapeforPD1/PDL1immunecheckpointinhibitors[J].NatRevDrugDiscov,,17(12):-.
DOI:10./nrd...
[3]EttingerDS,AisnerDL,WoodDE,etal.NCCNguidelinesinsights:non-smallcelllungcancer,version5.[J].JNatlComprCancNetw,,16(7):-.DOI:10./jnccn...
[4]ThompsonJA.NewNCCNGuidelines:recognitionandmanagementofimmunotherapy-relatedtoxicity[J].JNatlComprCancNetw,,16(5):-.DOI:10./jnccn...
[5]PuzanovI,DiabA,AbdallahK,etal.Managingtoxicitiesassociatedwithimmunecheckpointinhibitors:consensus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