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共论肿瘤心脏病领域学科八

2021-8-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白斑疯 http://pf.39.net/bdfyy/dbfzl/150817/4680025.html

医学前沿传播者

ConnectingDoctorsSharingBetter

iCardioOncology

肿瘤与心血管疾病存在诸多共同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导致很多肿瘤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自此,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肿瘤心脏病学应运而生。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全球肆虐,各界同道共同努力,肿瘤心脏病学也在蓬勃发展,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在此,由大连医院夏云龙教授、刘基巍教授权威共论,肿瘤心脏病领域学科发展要点。

(一)ESMO《抗肿瘤治疗心脏保护全程管理专家共识》发布

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相互关联,癌症治疗可引起广泛的心脏毒性。年2月,ESMO发布《抗肿瘤治疗心脏保护全程管理》,提出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的预防、筛查、监测和治疗的指导建议,对于抗癌药物治疗可能造成的心血管损害应与潜在的抗癌治疗获益进行权衡。

在开始抗肿瘤治疗之前进行全面的心血管风险因素评估是必不可少的,治疗前应控制所有肿瘤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特别是具有已知心血管毒性的治疗的肿瘤患者。适当的风险评估可能会减少发生肿瘤相关的心血管并发症的可能性(图1)。

(二)心血管疾病与肿瘤共同的危险因素,共用的生物标记物

年11月,《血清生物标志物在接受抗肿瘤治疗患者中的作用:HFA肿瘤心脏病学研究组/ESC肿瘤心脏病学委员会立场声明》从肿瘤、心血管两类疾病共同涉及的生物标志物角度出发,再次整理了二者共同的发病机制。文章指出,目前临床常用的标记物实质上来源于某些基础性病理生理学过程,如hs-CRP、ST2、IL-6与炎症,Galectin-3与细胞增殖,GDF-15、cTnT与细胞凋亡,NT-proBNP与神经内分泌异常激活,sFlt-1、PIGF与血管新生等等——这些过程在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常常不可或缺。因此,某些生物标记物水平的异常可能对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双重提示作用。

(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肿瘤治疗突破背后的心血管隐忧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研发成功无疑是近年肿瘤治疗领域的最大突破,但其背后的心血管隐忧不容忽视。使用ICI可能在靶外器官产生免疫相关的不良事件(irAE),其中以心脏损害最为常见。年11月14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监测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重磅发布,由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学分会(SICO)张志仁教授牵头,由来自肿瘤学、心脏病学、重症医学、影像学、药学、病理学等多领域的位专家凝练而成;主要内容包括,ICIs相关心肌炎的流行病学、病理特点和发生机制、临床特点、诊断与分级分型、预防和治疗、主动监测策略、重启ICIs治疗的建议等;为ICIs相关心肌炎的监测和管理提供指导意见和建议(图2)。

图2疑似ICIs相关心肌炎的检查和诊断流程

(四)规范诊疗方案《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指南》

蒽环类药物是困扰肿瘤科医生的难题,随着《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指南》的发布,蒽环类药物治疗机制,诱导心脏毒性主要作用机制是形成了三价铁复合物的自由基,而右雷佐生能够阻断离子通道,防止自由基损伤线粒体,从而显著降低心脏毒性的发生。

本次指南还针对无创伤性的检查手段,例如CT、磁共振、核素类的心脏扫描,普通、多功能心电图,以及超声心动图,结合化验指标,制定了蒽环类心脏毒性表现的新诊断标准(图3)。

图3蒽环类药物治疗结束后心功能不全的随访监测

(五)超声心动图助力心脏毒性早期筛查

超声心动图由于存在易于操作、重复性好、测量指标实用性强等优势,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可动态随访观察患者早期心血管损害。年4月,《抗肿瘤治疗心血管损害超声心动图检查专家共识》重磅发布,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肿瘤心脏病学中超声心动图的认识并推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专家共识建议:(1)抗肿瘤治疗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患者心脏毒性危险因素,排除危重患者并建立心脏超声评估指标的基线值。(2)积极推荐二维和三维LVEF、GLS用于抗肿瘤治疗心脏功能的监测,尤以GLS最为敏感。(3)在评估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肌损伤的过程中,左心室舒张功能以及右心室收缩功能监测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亚临床心肌损伤,应用价值尚需研究。(4)对于临床怀疑有急性严重心肌炎症反应或损伤患者,应根据病情随时进行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5)推荐超声检查、心电图、生物标志物等多种方法联合监测。

(六)原创研究,揭示肿瘤相关血栓形成的新机制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肿瘤患者最常面对的心血管并发症,关于其形成机制的探讨从未停止。年,大连医院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构建了肿瘤相关血栓形成的体外仿生模型,该研究肿瘤患者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也是国际上首个专门针对肿瘤相关血栓建立的体外仿生血管模型见诸报道。研究结果表明,阿霉素可通过损伤内皮细胞诱导血小板活化,直接增加血栓发生风险。此外,活化的血小板可黏附血管内皮,造成氧自由基产生增加,加速介导血管重构。另一方面,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则能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阿霉素相关血栓的发生风险,延缓血管重构。

(七)肿瘤心脏病日6月5日,科普抗肿瘤治疗“心”守护

自年6月5日第一次肿瘤心脏病学专家研讨会,在国内外专家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我国的肿瘤心脏病学发展有了长足进步。年6月5日,在中华医学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等6大学会的共同倡议下,首届“6.5肿瘤心脏病日暨肿瘤心脏病宣传周”大型公益线上直播系列活动顺利召开;这是中国乃至世界首次对新兴交叉学科——肿瘤心脏病学“全景”式学术研讨与公众科普活动。

本年度内,肿瘤心脏病学科会议更是百花齐放,尽显辉煌!如下举例:

5月29日:第十四届东方心脏病学会会议OCC-肿瘤心脏病学论坛;

8月7日:第4届杭州湘湖国际乳腺癌峰会HXIBCS-肿瘤心脏病学专场论坛;

10月19日:长城心脏病学大会GW-ICC-肿瘤心脏病学论坛;

11月14日:中国抗癌协会年会CCO-整合肿瘤心脏病学分场;

11月20日: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年会CSC-肿瘤心脏病学论坛;

12月18日:第五届中国肿瘤心脏病学会议CCOC;

(八)从循证到指南,整装待发

目前,我国的肿瘤心脏病学事业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医院大胆尝试,开展了专科门诊或多学科协作诊疗(MDT)实践,通过优化诊疗流程,间接提高了抗肿瘤治疗的效果。三种主要模式值得借鉴:①医院由心内科和肿瘤科共同开设肿瘤心脏病专科门诊,如大连医院、医院;②医院建立肿瘤心脏病学科,如哈尔滨医院心内科;③医院设立肿瘤心脏病专科门诊,如中医院肿瘤心脏病门诊。

临床实践亟需基于中国本土人群的原创研究支撑。年12月6日,大连医院夏云龙教授携来自全国医院的专家,正式成立全国多中心、前瞻性《心肌生物标记物预测蒽环类药物治疗淋巴瘤患者心脏毒性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

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肿瘤心脏病学组组织国内数十位心血管病学、肿瘤学及相关学科专家,还启动起草了《肿瘤治疗的心血管损伤控制与预防专家共识》,预计将于年发布。作为我国专家自行编撰的肿瘤心脏病学综合诊疗规范性文件,该共识有望为国内同道的临床实践体供重要参考,十分值得期待。

综上,我们要转变医疗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肿瘤相关心血管并发症早期防治、干预的重要性。此外,我们还要积极推进医疗模式的改进,设置肿瘤心脏病专科,多学科协作共同治疗管理,注重早期肿瘤心脏病的监测与筛查,及时预防、诊治。再者,关于肿瘤心脏病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的缺乏极大限制了诊疗水平的发展。我们相信,随着各国学者对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损伤的深入研究,肿瘤心脏病学的诸多未解之谜将会被不断揭开。我们也期待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肿瘤心脏病学的实践队伍,为肿瘤患者的心血管健康事业添砖加瓦!

▼请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qepb.com/yfzz/136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