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荟萃赖珩莉高密度标测在复杂心律失常中
2021-8-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赖珩莉
医院
早在上个世纪,随着对于房颤等复杂心律失常射频消融的需要,三维标测系统逐渐应用于临床,解决了临床电生理医师只能在X线及电生理多导仪的辅助下在头脑想象中重建心脏解剖的问题。早期的Carto以及EnSite系统只能提供点对点的逐点标测心脏三维重建,依赖医生对于心脏解剖的充分认识以及足够的电生理素养才能完成房颤等复杂心律失常射频手术。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临床的需求,快速的空间三维重建成为现实,目前新一代的强生公司的Carto3系统和雅培公司的EnsiteVelocity系统均能够提供三维空间解剖快速重建,仿真度很高,临床医师甚至可以完全脱离X线的束缚,实现零射线的射频消融手术。然而,对于复杂的心律失常,例如房颤术后房扑、外科术后疤痕相关心律失常、器质性心脏病室速等,仅靠精确的空间定位仍显不够,临床医生依然需要高超的电生理技术进行大量的人工分析,判断心律失常性质以及关键峡部或局灶起源位置。高密度标测是指多个心电图的同步采集和记录,包括激动和电压信息,然后通过自动化运算分析以生成精确的激动和基质(电压)标测图。为了实现这种新的标测,导管已经开发出多个电极以便快速获取数据,而较小的电极尺寸和更短的极间距离能获取更好的信号质量与低噪音远场率。高密度标测可提高心房标测的效率和精确度,特别是复杂区域和感兴趣区域,包括疤痕边界或关键峡部。
目前开发出多种多极标测导管和相应的标测系统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们可以从更小、更近距离的电极中收集更多数量的电信号。以往使用消融导管进行标测的主要局限性之一是电信号通常以较大的电极表面积记录,特别是在3.5mm消融导管尖端和相对较大的双极之间进行。而用多极导管进行的标测表明通过减小双极间距,就会大大降低了远场电信号,从而改善了近场电信号的检测。
另一项重大改进是标测系统的改进,它大大增加了多极标测导管所收集的、及其随后进行存储和分析的电信号数量。大量的采点导致生成的标测分辨率极大提高,从而标测所需的时间也明显减少了。并且通过在每个位置收集多个电信号,来自异常点的信号可以排除异位、噪声或导管不稳定性,从而改善电信号记录的质量。
结合我院应用的实际情况,例如强生公司开发的PentaRay导管是一种二维导管,20个电极点排列在5条辐射的柔软导管(1mm的电极以4mm的极间距分隔),平面铺开可覆盖直径为3.5cm的区域。多分支导管的配置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获取高分辨率信息渠道。它可以用于传统的电解剖标测,还可以简化局灶性和大折返性心律失常的鉴别,明确疤痕边界和关键峡部。
另一个在我院开始应用的是雅培公司的网状高密度标测导管AdvisorHDGrid,它柔软的头端伴随着压力的变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形变,使得压力变得可视化,并克服了贴靠不充分等因素造成的低电压区假象。它可以快速、安全地进行全心腔内的高密度标测,并可以记录和进行心电刺激,获得心房和心室内优质低电压信号,帮助医生充分了解局部心肌病变的基质,制定最佳的消融策略。同时,AdvisorHDGrid标测导管克服了电传导方向限制性,避免了传统手术或市场上其他产品因为传导方向不同而带来的信息遗漏。
同样在我院开始应用的还有波士顿科学公司研发的RhythmiaOrion导管和心脏电生理三维标测系统,它采用突破性的心电信号处理技术,通过多电极收集电解剖数据,可清晰捕捉局部微小信号,最小信号识别可达0.02mV,帮助复杂心律失常的消融。其独特的64极微网篮导管设计,将取点数量提高为以往的十倍以上,且系统支持自动化的连续标测,实现了在几分钟内采集数千个点。
Rhythmia系统可以在短时间内采集到高保真的心电信号,进行自动化分析,确保了高密度标测和诊断的正确。其尤其在标测复杂心律失常的激动方向、折返环路、疤痕等心律失常基质方面展现了比较大的优势,可以为临床医生在疾病治疗和机制探索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
Rhythmia心脏电生理三维标测系统可用于各种心律失常,尤其是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精确定位并指导消融治疗。作为新一代的三维标测系统,Rhythmia独有的高密度标测技术、连续自动化采点能力和极高的信号识别精度,可以精确清晰地展现心脏三维结构和激动传导,助力临床医师对复杂心律失常机制展开深入研究并提高治疗成功率。
目前高密度标测可以依托自身的导航和定位系统,指导导管在心腔内进行电解剖标测,提高了标测的精确性和治疗的成功率。它已经成为复杂心律失常标测和治疗不可或缺的标测方法。随着RhythmiaTM为代表的新一代三维标测系统的出现,不仅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超高密度的三维电解剖标测图,智能化的电位标测系统也大大提高了标测的效率,缩短了手术的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赖珩莉 方雁
单位:医院扫码查看学术荟萃专题
往期回顾1、学术荟萃|高传玉: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研究进展2、学术荟萃|郭伟:血管战创伤救治原则3、学术荟萃|辛世杰:医源性血管损伤的处理
4、学术荟萃|吴立群: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敢问路在何方?5、学术荟萃|田野:自主研发声动力新技术遏制血管内斑块6、学术荟萃|戈小虎:感染性主动脉瘤的诊疗进展7、学术荟萃|黄建华: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8、学术荟萃|郝玉明:糖尿病患者的心脏功能保护9、学术荟萃|周胜华:无导线起搏,起搏技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10、学术荟萃|陆信武:原位与体外预开窗技术在主动脉弓部三分支重建中的不同体会11、学术荟萃|张金盈:冠心病PCI术后风险积分荟萃12、学术荟萃|杨丽霞:急性感染与心肌梗死13、学术荟萃|舒畅:腔内治疗术后腹主动脉瘤破裂的诊断和治疗14、学术荟萃|张刚成:经皮房间隔造口左心引流在静-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中的应用15、学术荟萃|禄韶英:主髂动脉闭塞腔内治疗中导管定向溶栓的应用价值16、学术荟萃|陈忠:立家之本——血管外科开放手术17、年度盘点|于波:腔内影像与功能学在中国的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18、学术荟萃|李广平:无导线起搏器研究进展19、年度盘点|王琦光:卵圆孔未闭介入治疗器械的现状与前景20、学术荟萃|李昭辉:基于价值医疗的健康医疗体系建设21、学术荟萃|江勇:人工智能在超声心动图的应用及进展22、年度盘点|夏云龙+刘基巍:肿瘤心脏病领域学科进展、学术荟萃|谢瑞芹: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在左心耳封堵中的应用24、学术荟萃|屈正:当今可穿戴动态心电图记录仪的性能特点与判读模式25、学术荟萃|卢成志:经皮去肾交感神经消融术的研究进展26、学术荟萃|张曹进: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的研究进展27、学术荟萃|马立人: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创面的研究进展28、学术荟萃|廖玉华:舒张性心衰早期防治专家建议29、学术荟萃|张军:以回旋支开口狭窄为主的左主干分叉病变PCI30、学术荟萃|刘强:破裂腹主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31、学术荟萃|刘梅林:老年人调脂治疗进展、学术荟萃|姚启恒:心力衰竭与肿瘤之间的关系33、年度盘点|马依彤:心力衰竭药物临床研究新进展34、年度盘点|黄鹤:左心耳封堵研究新进展35、学术荟萃|李易:老年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36、学术荟萃|张然:免疫、炎症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新机制和治疗新策略37、学术荟萃|杨杰孚:年心力衰竭领域重磅研究盘点38、学术荟萃|林文华:腹股沟血管穿刺及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研究进展39、学术荟萃|郑曰宏:肾动脉瘤外科治疗现状与进展40、学术荟萃|吴旸: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左室射血分数相关性的Meta分析41、学术荟萃|刘凡: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42、学术荟萃|朱鲜阳: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的认识和处理43、学术荟萃|钟杭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与研究进展44、学术荟萃|张健: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血钠水平与院内病死率的关系45、学术荟萃|马翔: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46、学术荟萃|钟敬泉:关于房颤消融后中断口服抗凝药风险的研究47、学术荟萃|张海波:三尖瓣生物瓣毁损的微创介入瓣中瓣治疗1年随访48、学术荟萃|张静:ACS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49、学术荟萃|吴明营:二尖瓣脱垂的基因研究进展50、学术荟萃|季晓平:重症心衰的治疗难点和策略51、学术荟萃|袁宇:新型冠状病毒病之心肌损害述评
52、年度盘点|葛均波:经导管瓣膜治疗年终盘点53、学术荟萃|华伟:推广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国内应用:砥砺前行正当时54、年度盘点|杨建勇:介入放射学:从技术走向科学55、学术荟萃|朱化刚:医源性血管损伤的防治永远都在路上56、学术荟萃|史冬梅:冠状动脉杂交技术在心肌血运重建中的应用57、学术荟萃|陈茂: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进展58、学术荟萃|李玉明:ISH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解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59、学术荟萃|徐伟: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心房颤动60、学术荟萃|黄勇慧:进化中的肿瘤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61、学术荟萃|王胜煌:SPECT联合CAG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价值62、学术荟萃|孙艳玲:从高血压管理视角谈顽固性高血压--写在年世界高血压日之前的思考63、学术荟萃|曾建平: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进展64、年度盘点|刘斌: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冠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学组工作盘点及年工作展望65、学术荟萃|戴若竹:早期康复对ICU获得性衰弱的防治66、学术荟萃|汪文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心动周期对其诱发窗口的预测价值67、学术荟萃|苏瑞瑛: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心电图在临床中的应用68、学术荟萃|侯应龙: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进展69、学术荟萃|姜伟峰:ICE可完全替代TEE进行房颤射频手术前左房及左心耳血栓的鉴别70、学术荟萃|余雷:介入方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71、学术荟萃|潘港:房颤患者左心耳影像学检查进展
72、学术荟萃|李振华:国内外区域医疗策略经验
73、学术荟萃|汪道文:暴发性心肌炎:从病理生理机制到临床综合救治
74、学术荟萃|范粉灵:肺动脉高压患者心肺康复---老话题新方向
75、学术荟萃|刘红旭:益气逐瘀法(参元益气活血胶囊)对缺血性心脏病全事件链的的心肌保护作用
76、学术荟萃|牟建军:从分层推荐看国际高血压指南的实践意义
77、学术荟萃|刘莹:与时俱进—聚焦心力衰竭诊治新思考
78、学术荟萃|姚焰:心率减速力在血管迷走性晕厥中应用的系列研究
79、学术荟萃|张玉顺:十年磨一剑:ESC成人先心病指南更新点速览
80、学术荟萃|戴向晨:台上预开窗腔内主动脉修复术重建内脏动脉的近中期结果分析
81、学术荟萃|李春洁:我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药物溶栓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策略探讨
82、学术荟萃|苑海涛:左主干病变血运重建策略及研究进展
83、学术荟萃|王斌:左主干和前降支近端严重病变的特异心电图表现
84、学术荟萃|贾玉和:经皮心内膜肥厚室间隔射频消融术的临床应用现状与展望
85、学术荟萃|沈节艳:二胎政策下不同胎次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86、学术荟萃|余新艳:远程网络在公共卫生体系中价值的思考
87、学术荟萃|邱福轩:自体富血小板凝胶在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中的应用
88、学术荟萃|高宗恩:缺血性脑卒中后恶性脑水肿的研究进展
89、学术荟萃|周宁:CD36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