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荟萃姚焰心率减速力在血管迷走性晕厥中
2021-8-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姚 焰
中医院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syncope,VVS)是临床常见晕厥类型,其诊断是临床难点,既往以直立倾斜试验为辅助诊断,但是由于其低敏感性和特异性,且设备庞大,临床应用不普及,目前指南不再推荐作为辅助诊断,而以病史特点作为主要诊断依据,造成相当一部分患者难以明确诊断。此外,难治性VVS患者的治疗也是临床难点。近年来,医院姚焰教授团队在VVS领域不断深入,创新性应用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capacity,DC)作为辅助鉴别的工具,并开创性的使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难治性VVS,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于CirculationArrhythmiaandElectrophysiology、JAHA、HeartRhythm等期刊。
心率减速力对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价值DC通过holter采集心电信号,以相位整序信号平均技术(phaserectifiedsignalaveraging,PRSA)定量评估心脏副交感张力,应用便捷。该研究连续纳入例VVS患者(平均年龄43±15岁,99例女性),以65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群为对照。VVS患者均行直立倾斜实验。VVS患者和对照均采集24小时心电数据以收集心率减速力、心率变异性数据。研究发现VVS组患者DC值显著高于对照组controls(9.6±3.3msvs.6.5±2.0ms,P0.)且日间DC显著差异(8.9±3.1msvs.5.8±2.0ms,P0.)。DC在男性和女性VVS患者中均显著高于同性别对照(P均0.05)。DC值在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和阴性的VVS患者中无显著差异(9.7±3.5msvs9.4±2.9ms,P=0.)。DC预测晕厥的最佳截点为7.12ms(敏感性77.6%,特异性80%,AUC0.),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DC截点分别为7.45ms和6.71ms。研究提示VVS人群即使在无症状期仍有显著增高的迷走神经张力。研究结果发表于Circulation:arrhythmiaandElectrophysiology杂志。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及对心率减速力的影响目前临床对于难治性VVS的治疗手段有限。本研究连续纳入57例难治性VVS患者(平均年龄43.2±13.4岁,女性35例),通过高频刺激或解剖定位方法在心内膜下消融位于左心房的五组自主神经节丛(ganglionatedplexis,GP)。共发现个术中呈阳性迷走反射的GP,主要见于定位于左上肺静脉根部前侧的左上GP(52,40.9%)。平均随访时间为36.4±22.2个月,91.2%的患者未见晕厥复发。分别于基线、术后1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测量患者DC。结果提示无晕厥复发的患者DC测值在术后明显降低,且差异至少保持至术后1年;而晕厥复发的患者DC较基线相比在各个时间点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研究提示射频导管消融是难治性VVS的有效治疗选择,且射频消融后无晕厥复发的患者DC测值明显降低,侧面反映其异常增高的迷走张力经射频消融得到改良。研究发表于JAHA杂志。
研究团队: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姚焰教授团队
作者:孙巍 郑黎晖
单位:中医院扫码查看学术荟萃专题
往期回顾1、学术荟萃|高传玉: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研究进展2、学术荟萃|郭伟:血管战创伤救治原则3、学术荟萃|辛世杰:医源性血管损伤的处理4、学术荟萃|吴立群: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敢问路在何方?5、学术荟萃|田野:自主研发声动力新技术遏制血管内斑块6、学术荟萃|戈小虎:感染性主动脉瘤的诊疗进展7、学术荟萃|黄建华: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8、学术荟萃|郝玉明:糖尿病患者的心脏功能保护9、学术荟萃|周胜华:无导线起搏,起搏技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10、学术荟萃|陆信武:原位与体外预开窗技术在主动脉弓部三分支重建中的不同体会11、学术荟萃|张金盈:冠心病PCI术后风险积分荟萃12、学术荟萃|杨丽霞:急性感染与心肌梗死13、学术荟萃|舒畅:腔内治疗术后腹主动脉瘤破裂的诊断和治疗14、学术荟萃|张刚成:经皮房间隔造口左心引流在静-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中的应用15、学术荟萃|禄韶英:主髂动脉闭塞腔内治疗中导管定向溶栓的应用价值16、学术荟萃|陈忠:立家之本——血管外科开放手术17、年度盘点|于波:腔内影像与功能学在中国的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18、学术荟萃|李广平:无导线起搏器研究进展19、年度盘点|王琦光:卵圆孔未闭介入治疗器械的现状与前景20、学术荟萃|李昭辉:基于价值医疗的健康医疗体系建设21、学术荟萃|江勇:人工智能在超声心动图的应用及进展22、年度盘点|夏云龙+刘基巍:肿瘤心脏病领域学科进展、学术荟萃|谢瑞芹: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在左心耳封堵中的应用24、学术荟萃|屈正:当今可穿戴动态心电图记录仪的性能特点与判读模式25、学术荟萃|卢成志:经皮去肾交感神经消融术的研究进展26、学术荟萃|张曹进: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的研究进展27、学术荟萃|马立人: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创面的研究进展28、学术荟萃|廖玉华:舒张性心衰早期防治专家建议29、学术荟萃|张军:以回旋支开口狭窄为主的左主干分叉病变PCI30、学术荟萃|刘强:破裂腹主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31、学术荟萃|刘梅林:老年人调脂治疗进展、学术荟萃|姚启恒:心力衰竭与肿瘤之间的关系33、年度盘点|马依彤:心力衰竭药物临床研究新进展34、年度盘点|黄鹤:左心耳封堵研究新进展35、学术荟萃|李易:老年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36、学术荟萃|张然:免疫、炎症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新机制和治疗新策略37、学术荟萃|杨杰孚:年心力衰竭领域重磅研究盘点38、学术荟萃|林文华:腹股沟血管穿刺及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研究进展39、学术荟萃|郑曰宏:肾动脉瘤外科治疗现状与进展40、学术荟萃|吴旸: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左室射血分数相关性的Meta分析41、学术荟萃|刘凡: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42、学术荟萃|朱鲜阳: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的认识和处理43、学术荟萃|钟杭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与研究进展44、学术荟萃|张健: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血钠水平与院内病死率的关系45、学术荟萃|马翔: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46、学术荟萃|钟敬泉:关于房颤消融后中断口服抗凝药风险的研究47、学术荟萃|张海波:三尖瓣生物瓣毁损的微创介入瓣中瓣治疗1年随访48、学术荟萃|张静:ACS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49、学术荟萃|吴明营:二尖瓣脱垂的基因研究进展50、学术荟萃|季晓平:重症心衰的治疗难点和策略51、学术荟萃|袁宇:新型冠状病毒病之心肌损害述评52、年度盘点|葛均波:经导管瓣膜治疗年终盘点53、学术荟萃|华伟:推广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国内应用:砥砺前行正当时54、年度盘点|杨建勇:介入放射学:从技术走向科学55、学术荟萃|朱化刚:医源性血管损伤的防治永远都在路上56、学术荟萃|史冬梅:冠状动脉杂交技术在心肌血运重建中的应用57、学术荟萃|陈茂: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进展58、学术荟萃|李玉明:ISH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解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59、学术荟萃|徐伟: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心房颤动60、学术荟萃|黄勇慧:进化中的肿瘤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61、学术荟萃|王胜煌:SPECT联合CAG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价值62、学术荟萃|孙艳玲:从高血压管理视角谈顽固性高血压--写在年世界高血压日之前的思考63、学术荟萃|曾建平: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进展64、年度盘点|刘斌: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冠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学组工作盘点及年工作展望65、学术荟萃|戴若竹:早期康复对ICU获得性衰弱的防治66、学术荟萃|汪文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心动周期对其诱发窗口的预测价值67、学术荟萃|苏瑞瑛: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心电图在临床中的应用68、学术荟萃|侯应龙: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进展69、学术荟萃|姜伟峰:ICE可完全替代TEE进行房颤射频手术前左房及左心耳血栓的鉴别70、学术荟萃|余雷:介入方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71、学术荟萃|潘港:房颤患者左心耳影像学检查进展72、学术荟萃|李振华:国内外区域医疗策略经验
73、学术荟萃|汪道文:暴发性心肌炎:从病理生理机制到临床综合救治
74、学术荟萃|范粉灵:肺动脉高压患者心肺康复---老话题新方向
75、学术荟萃|刘红旭:益气逐瘀法(参元益气活血胶囊)对缺血性心脏病全事件链的的心肌保护作用
76、学术荟萃|牟建军:从分层推荐看国际高血压指南的实践意义
77、学术荟萃|刘莹:与时俱进—聚焦心力衰竭诊治新思考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