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性疾病原创
2020-9-2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一、胸痛
胸壁或胸腔内或邻近的组织器官,由于脊柱损伤性因素所引起的疼痛,属于脊柱性疾病。它的损伤部位主要在胸椎,其次在颈椎,多发生青年或中年人。
(一)病因病机
颈胸椎由于外伤,劳损,感受风寒湿邪等原因引起关节突关节或肋椎关节以及椎体间轻度移位或牵拉,炎变等,就会刺激有关脊神经或自主神经而导致胸痛。如颈丛损伤者,可导致其分支支配的膈,胸膜,心包,肝和胆等的功能障碍而出现胸痛;胸神经损伤者,刺激肋间神经而出现相应的部位疼痛.;脊髓上胸段的损伤可导致胸段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的功能紊乱而出现相应的部位的疼痛等。所以,这种疼痛可能发生在胸壁,也可能发生在胸腔。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1)颈背部有外伤或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病史。
(2)颈部或背部疼痛,活动受限,棘突或棘旁压痛或叩击痛,或棘突偏移或有钝后感。
(3)胸壁或胸腔的疼痛,多呈浅部放射刺痛或呼吸时局部剧痛或深部胀痛感;或伴有心慌、心悸、心律失常、胸闷;或伴有嗳气、气喘;或伴有上腹部胀痛等。胸痛部位多与颈背损伤部位神经分不相适应。
(4)转颈试验阳性或阴性。
(5)x线片显示颈椎或胸椎骨质增生或椎间隙变窄等。轻症可无异常改变。
2、辨证分型
(1)淤滞型:多数早期出现胸壁或胸腔疼痛,呈刺痛或窜痛,上午痛剧,下午痛缓,或咳嗽呼吸时痛剧,局部肿胀或无明显肿胀,颈椎或胸椎有相应的压痛点,舌质淡红或有瘀斑,苔薄白或黄,脉细涩或细弦。
(2)痞结型:多数为中后期出现胸壁或胸腔疼痛,呈胀痛,伴胸闷嗳气、便秘、尿黄,上腹压痛拒按,颈椎与胸椎相应部位有压痛点,舌质红,苔黄干或黄腻,脉弦数或细数。
(三)鉴别诊断
(1)心血管系统疾病:疼痛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少数在剑突下或向左肩部放射,劳累后痛增,休息后好转。此类疾病常见于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炎、先天性脏病等
(2)呼吸系统疾病:胸痛常因咳嗽或深呼吸而加剧,胸壁无压痛,常伴有咳嗽和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此类疾病常见于胸膜炎、自发性气胸、支气管炎、肺癌、大叶性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肺梗塞等。
(3)食管疾病:病痛位于胸骨后,常在吞咽时发作或疼痛加剧,往往伴有吞咽困难。x线片或b超检查有异常。此类疾病常见于食管癌、食管炎等。
(四)治疗
1、手法治疗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手法以颈椎或胸椎病变部位为主,适当做胸部手法。如脊椎有轻度移位者采用正骨手法,无脊椎移位者采用理筋手法。
2、中药治疗对一部分患者收到良好的效果。淤滞型者治以行气活血为主,用四逆散加减;痞结型者治以化痞攻下散结为主,用大柴胡汤加减。
3、牵引疗法对病变部位在颈椎可用枕颌布托牵引;病变部位在胸追者适当选用骨盆布带牵引。
4、其他疗法针灸、理疗、外敷疗法可适当选用。
5、手术治疗如脊椎骨质增生严重,经非手术疗法无明显效果,病情较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与工作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五)护理与调摄
1、日常生活中注意预防颈部和背部损伤,损伤后及时治疗。
2、生活中注意保持正确的坐、站等姿势。
3、加强颈部和背部、胸部的功能锻炼。
4、治疗后,时常可适当进行颈部背部的肌肉按摩。
二。胃脘痛
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的疼痛,即胃和十二指肠的疾病。本节所述的胃脘痛,主要是胸椎发生位移后面导致的胃、十二指肠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所造成的,故属于脊柱相关内脏疾病的范畴。
(一)病因病机与胃有关的交感神经主要是脊髓第6-12胸段侧角发出的节前纤维,通过脊髓6-12胸段的交感神经节后组成内脏大、小神经。
支配胃的交感神经主要是抑制胃的运动、减少胃液分泌并传导痛觉;迷走神经主要是促进胃的运动,增加胃液的分泌。它们共同维持胃的正常功能活动。
当突然而强大的旋转外力作用于胸椎时,可将胸椎关节突关节向侧方扭开造成位移,此时,相应的肋椎关节、肋横突关节发生位移,椎间孔发生变化;局部肌肉韧带被牵扯撕裂,引起充血、水肿和痉挛,产生无菌性反应,导致及神经及交感神经的被压迫或牵拉、炎症刺激、粘连等,产生继发性损伤。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致胃部的功能紊乱,出现胃脘部的不适或疼痛;日久可进一步加重胃部组织的损害时使状加重。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1)初期胃部可出现间歇性胀闷不适,钝痛或绞痛,疼痛范围较大,可沿肋间神经行走方向逆行出现,伴胸背酸累沉重不适,食欲不振或见恶心呕吐。日久可逐渐出现胃脘部饥饿样痛或灼样痛,持续时间延长,伴随反酸、嗳气等。
(2)胃脘部压痛,而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从在,胸椎棘突可触及后突或偏歪,轻压痛或酸胀或轻叩击痛,以第5---8胸椎多见,压迫该病变胸椎可反射引起胃脘部不适或舒服感。
(3)胸椎正、侧位片可无阳性发现;胃酸分泌过多;病程久者胃窥镜检查可见炎症性或溃疡样改变。
2、辨证分型
(1)瘀滞型:多见于胸背部急性外伤早期,以气滞血瘀、胃络阻滞为主。主要表现为胸背部疼痛或肿胀,胃脘部胀满疼痛。不思饮食,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2)脾胃虚寒型;以脾胃阳虚,纳运不健为主,主要表现为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断,得食则减,乏力神疲,手足欠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细弱。
(3)肝郁气滞型;多见于胸背部闪扭伤所致,以肝郁气滞、横逆乘脾犯胃为主。主要表现为胸背部胀痛,胃脘部胀满疼痛,痛连两肋,胸闷嗳气,善叹息,苔多薄白,脉弦。
(4)脾胃阴虚型;以胃阴不足、郁火内盛为主。主要表现为胃脘隐隐灼痛,口燥咽干,食少,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
(三)治疗
1、手法治疗初治以手法纠正胸椎关节突关节错位为主,配合施术调理脾胃;复治若胸椎棘突后突不明显,胸背酸痛困重症状消失,则以调理脾胃功能为主。
(1)胸椎掌推法:适用于中、下段胸椎后关节紊乱。
(2)一指禅推法:患者俯卧位。医生用拇指分别沿脊两旁足太阳膀胱经顺序从大抒向下按推至三焦俞,每侧施术4———5遍。
(3)调理脾胃法:患者俯卧位。医生用拇指分别按揉脊柱两旁的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等穴,每穴施术约1分钟。患者仰卧位,医者用拇指分别按揉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等,每穴施术约1分钟,按揉力度以患者觉局部酸胀为宜。
三、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是临床上胆囊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临临床上多因胆囊结石长期刺激及压迫胆囊壁所致。本病有时是急性胆囊炎的遗患,但大多数既往无急性发作史。
(一)病因病机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受着体液因素和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胆囊、胆管和肝胰壶腹括约肌主要是迷走神经支配,其主要功能是促进胆囊收缩、使括约肌收缩。交感神经的功能是使胆囊、胆道和十二指肠的张力减弱,并将胆囊、胆道的感觉向上传递。迷走神经维持胆道的张力,交感神经使之松弛,两者相互制约,使胆道张力维持在正常状态。支配胆囊的交感神经均发自脊髓胸段。当突然、过大的旋转外力打击均可使胸椎受到强烈扭转,将关节突关节向侧方扭开,并因受关节滑膜的阻碍而难以复位。此时,胸椎关节突关节的位移导致椎间孔变小,周围肌肉、韧带的损伤导致局部充血、水中、肌痉挛,从而影响血液循环,使机体代谢产生滞留,加重局部炎症和肌痉挛。此时,交感神经过亢或过低的神经冲动均可导致胆汁的排泄紊乱,促成胆囊结石的形成,结石的阻塞及高浓度胆盐的持续刺激可使胆囊壁水肿、纤维组织增生和钙化,并与周围组织粘连。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1)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多见于右上腹或中上腹部,并向右侧肩胛下区放射,常见于晚上和饱餐后,甚可见绞痛样发作,伴反射性恶心、呕吐等,发作的间歇期多见右上腹胀闷不适或胃脘部疼痛、嗳气反酸及胸背部酸累不适。
(2)右上腹部压痛,墨菲征阳性,胸椎棘突可触及后突,以第7、第8胸椎多见,压痛、叩击痛,椎旁压痛并扪及条索状物。
(3)临床检查胸椎正、侧位片一般无异常发现。
3、辨证分型
(1)肝气郁结型:以气失条达,阻于肋络为主。主要表现为肋痛,疼痛每因情志变动而增减,嗳气频作,饮食减少,舌苔薄白,脉弦。
(2)瘀血阻络型:一气滞血瘀、痹阻肝络为主。主要表现为肋痛如刺,痛处不移,入夜更甚,胸背棘突处肿痛,舌质紫暗,脉沉涩。
(3)肝阴不足型:以阴血亏损,不足濡养肝络为主。主要表现为胁肋隐痛,其痛绵绵不休、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三)治疗
1、手法治疗初诊以手法纠正胸椎关节突关节错位为主,配合调理手法改善胆汁的排泄。
(1)胸椎掌推复位法或胸椎器膝顶压肩法。
(2)一指禅推法:胸椎关节突关节错位整复后,用拇指指腹沿胸椎两旁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按推,重复4——5次。
(3)局部调理法: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右侧,先用四指摩法施于右上腹及剑突下3——5分钟,再以掌摩法施于两胁,配合指揉章门、期门及两侧太冲等穴各1分钟左右。
2、药物治疗手法施治后,一般患者均宜配合中药调理。
(1)肝气郁结型:治以疏肝理气,拟用柴胡疏肝散加青皮、白芥子等。
(2)瘀血阻络型:治以祛瘀行气通络,拟用旋覆花汤加当归尾、丹参、桃仁、鸡血藤等。
(3)肝阴不足型:治以养阴柔肝,拟用一贯煎加合欢皮、白蒺藜、桑椹子、女贞子等。
3、排石疗法手法治疗和一般的中药治疗主要是减轻胆囊炎症。缓解临床症状,而胆囊结石的排出需要专门施行排石疗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