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面对面nbsp儿童急救专家祁青
2016-12-2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上周五,“名医面对面”栏目再次邀请名医专家上线。市妇幼保健院儿童急救专家祁青莲副主任医师来到佛山日报全媒体直播室,与市民分享儿童急救方面的健康话题,并亲自演示如何为儿童开展急救。
祁青莲副主任医师与主持人林舒合照
祁青莲副主任医师从事儿童临床工作已近20年,年起一直从事儿童急危重症抢救工作。熟练掌握儿童常见病及危重病的诊断及治疗,尤其擅长儿童急危重症的抢救及治疗;如脓毒症、脓毒性休克、重症肺炎、病毒性脑炎、暴发性心肌炎、重症手足口病、急性中毒、意外伤害等疾病引致的多器官功能不全。
意外伤害无处不在近年来,全国各地频现各种发生在儿童身上的意外,不少儿童因为遇到意外或突发疾病时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处理,身体因而受到严重的损伤,甚至失去生命。祁青莲副主任医师工作照
近年来,全国各地频现各种发生在儿童身上的意外,不少儿童因为遇到意外或突发疾病时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处理,身体因而受到严重的损伤,甚至失去生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状况。祁青莲在访谈一开始就分享了一个她接诊的印象最深刻的案例:
由于在家中玩耍时家长玩游戏没有注意照看,小孩自己跑到家里卫生间装满水的浴缸旁玩耍,结果不慎掉进浴缸里。由于家长未能及时发现这一状况,导致小孩被发现时已经没有呼吸。虽然被立即抢救送院抢救挽救过来,但由于大脑缺氧时间过长,小孩最终变成植物人。
网络图片
“类似的案例不少,对于小孩子来说生活中意外伤害无处不在,哪怕是一个毫无起眼的东西,家是发生儿童意外伤害最多的场所,家中的危险因素也是家长最容易排除的,建议家长从自身做起,着手排查排除家中危险因素,真正起到家长监管的作用。”祁青莲说。
家长应提高防范意识“我们将儿童意外伤害分为10类:水的伤害、火的伤害、电的伤害、动物伤害、食物药物伤害、危险品伤害、危险行为伤害、道路交通伤害、公共场所及其设施伤害和其他原因引起的伤害。”祁青莲介绍。
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年联合出版的《世界预防儿童伤害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天有多个家庭因非故意伤害或“意外事故”而失去孩子,从而使得这些家庭变得支离破碎。而这些伤害原本是可以预防的。
相关数据更显示,水的伤害、道路交通伤害、危险行为伤害是造成儿童死亡人数最多的3类伤害。而在日常接诊过程中也可以发现,溺水、误吞异物、灼伤、宠物咬伤等都是儿童最常遇到的意外伤害。
祁青莲指出,由于儿童心智、身体的发育未完全,很多时候难以意识到危险的发生,所以就需要家长提高防范意识,才能最大程度避免悲剧的发生。
她建议:
1.家长应做到不要让10岁以下儿童独处;
2.发现孩子的危险行为时及时制止孩子的危险行为;
3.排查家中危险因素、告诫孩子离家时远离危险场所、告诫孩子离家时远离危险设施及物品、重视对儿童的安全自护教育等多个方面。
4.家长还应当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提高其自我保护的能力。
儿童急救时注意避免二次伤害wifi环境下点击观看▼
文字版▼
祁青莲表示,异物吸入是最常见的儿童意外之一,严重者可导致窒息、死亡。所以建议家长不要给3岁以下的儿童喂食体积较大的食物,块状、球状、柱状等形状的食物,较硬、粘软和其他不易嚼烂的食物,因为这个时期儿童咀嚼、吞咽的能力不健全,容易导致窒息,这些食物可能包括花生、瓜子等坚果,枣、樱桃等带核水果,汤圆等粘软食物,带刺鱼、带骨鸡等带刺、骨食物。假如生活中遇见这样的意外发生,还需学会遇到小孩误入异物时的处理方法。
对于婴幼儿来说,大人可坐下或跪着,将婴儿放在您的膝盖上,使婴儿脸朝下,使其头部略低于胸部,家长用一手固定孩子,用另一手的手掌根部在婴儿的肩胛之间有节奏地快速拍击5次,每次都用足够的力量拍打,以尝试清除异物。切勿盲目地用手指去清除婴儿和儿童喉中的异物,因为这样可能将异物推入气道,从而造成进一步的梗阻或损伤。如婴儿无反应,要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按。
而胸外心脏按压则是最常见的急救方法,适用于大多数的紧急状况。祁青莲提醒,对于1岁至青春期儿童,单人施救时可采用单手或双手胸外按压。单人施救者应当使用30次按压:2次仍呼吸的通用按压-通气比例。手掌根部置于两乳头线下方正中处进行按压,其胸部按压方法与成人基本相同,按压时需将一手掌根部交叉放在另一手背上,垂直按压胸骨下半部。按压深度为胸部厚度的1/3,并保持每分钟-次的按压频率,尽量减少按压中断。但需要注意的是,开展心肺复苏按压前应先确保周边环境安全,并让旁人立即拨打电话。由于婴儿及儿童的身体发育未完全,进行心肺复苏按压时应注意避免二次伤害。按压时还是注意力度,避免因用力过猛造成肋骨骨折、内脏破裂出血等二次伤害。
此外,一些家长在小孩遇到鱼刺卡喉、误吞异物等情况时,经常会用喝醋、喝油、大口吃东西把卡喉异物一同吞下等土办法解决问题,这也是非常不可取的。当遇到紧急状况下,自己又难以解决的,最佳方法就医院中救治。
记者
梁炜健
主持
林舒
拍摄
李想
编辑
黎嘉雯
佛山健康(foshan_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