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的斑点追踪玩具还是工具
2018-6-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人之旅游,无非是走出原本的生活情境,跑去别人的情境里寻新鲜。“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许嵩《海上灵光》
翻译CCUSG李易
校对鞋盒小胖
ICU的斑点追踪:玩具还是工具?
如今传统心脏超声在ICU的应用主要在左右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估、前负荷的判断以及引导穿刺等方面。而ICU心脏超声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可能在于新型超声技术,例如斑点追踪技术辅助管理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衰或者肺栓塞的患者。本综述收集了目前可获取的那些支持应变指标在ICU心脏疾病诊断检查和治疗价值的证据。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衰,ICU,心肌炎,肺,肺栓塞,斑点追踪应变
1背景
ICU的心脏超声检查一般基于传统二维超声技术。这种方法在ICU应用的主要缺点之一是它评估局部和整体左室功能在观察者间变异大,尤其当指标主要靠主观评估而非定量评估时。近些年来,斑点追踪心脏超声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心功能的评估上,在ICU环境中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能。斑点追踪技术实际上相对来说并不太依赖操作者的技术,相比传统心脏超声监测左室射血分数来说观察者间变异度更小。而且有研究显示应变指标在ICU患者中预测心血管事件、监测轻度收缩功能受损上相比标准左室EF值的测量更具有优势。本文的目的在于总结现有关于应用斑点追踪心脏超声技术评估ICU急性心脏问题患者的心肌功能的相关证据。
2应变技术特点
斑点追踪心脏超声可以检测左、右室心肌和心房壁的形变,非多普勒原理,且无角度依赖。尤其是它允许半自动定量分析三个心肌运动方向上(纵向、径向、环向)心肌的应变和应变率,还可同时评估左室旋转和扭转的力学变化。斑点追踪心脏超声技术尤其适用于评估收缩功能,因为它可以在传统心脏测值(例如左室EF值)出现异常前在多个方向上检测到亚临床的功能障碍。
现有软件检测左室每个心肌节段的纵向应变并通过算平均值计算整体纵向应变。另外,通过每个左室心尖切面心肌检测的纵向心肌收缩应变峰值可以在空间上,从心底到心尖,采用颜色编码的参数以极坐标图的形式显示。这样有利于整个左室心肌形变的快速视觉评估(图1)。
图1正常患者左室斑点追踪分析牛眼图,显示节段和全心水平的纵向应变值正常
3休克和急性心衰
3.1感染性休克
第一次关于斑点追踪用于ICU急性心衰的描述是关于脓毒症休克的病人。研究发现脓毒性休克患儿的左室应变和应变率相比对照组受损,而左室EF值无明显变化。成人脓毒性休克患者也有同样的发现。Orde等人分析了6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发现69%的患者左室应变值受损(而只有33%患者左室EF值也发生了相应改变),72%患者的右室应变功能障碍(而只有32%患者传统超声监测右心功能测值异常)。而且右室游离壁的纵向应变受损与患者6个月内死亡中度相关。同时,在另一个50名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队列研究中,作者描述了左室整体纵向应变值在左室EF值还未出现异常时就发生了改变。有趣的是,Lanspa等人的研究发现应变值的受损与高乳酸水平和低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相关。因此,脓毒性休克患者建议监测左室应变指标作为氧供不充分的补充指标。最后,有研究表明整体纵向应变受损≥-13%是预测脓毒性休克ICU患者死亡风险的最佳指标(表1)。
表1既往研究中报道的ICU患者左右心室和心房应变的平均值
3.2收缩和舒张性急性心衰
在急性心衰时,斑点追踪技术能够在左室EF值之上提供额外信息,尤其在EF值正常时应变指标与诊断和预后具有重要的相关性。
Wang等人将50名收缩和舒张功能衰竭患者与正常人对比。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左室纵向、径向和环向应变以及扭转。环向应变和扭转仅在患者收缩功能衰竭时减弱(对环向应变来说,收缩性心衰:?7±3%,舒张性心衰:?15±5%,对照组:?20±3%;对扭转来说,收缩性心衰:5±2°,舒张性心衰:13±6°,对照组:14±5°)。相比对照组,纵向应变在收缩、舒张性心衰组均明显降低,并且在收缩性心衰患者中相比舒张性心衰更明显的受到抑制(对纵向应变来说,收缩性心衰:?4%,舒张性心衰:?12%,对照组:?19%;对径向应变来说,收缩性心衰:14±8%,舒张性心衰:28±9%,对照组:47±7%)。因此,收缩性心衰患者包括扭转的所有应变指标均降低,而在舒张性心衰患者只有纵向和径向应变似乎明显受到抑制。
研究显示收缩应变受损(尤其是整体纵向收缩应变)是心衰患者不良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该指标优于左室EF值。一个包含名EF值≤45%的心衰患者的多中心研究显示,经过12个月的监测,20%患者发生了心脏相关的临床事件,整体纵向应变具有最高的预测价值,敏感度73%,特异度83%,截断值-7%。
对ICU急性心衰患者尤其重要的是,应变指标对心脏负荷状态极其敏感,比传统心脏超声敏感得多。因此,急性心衰左室应变的评估在观察患者对临床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反应性上具有极大潜力。Favot等人报道了一名女性急性高血压性肺水肿患者。在无创通气开始和药物治疗后很短时间内,传统超声只能观察到轻度的左室低动力状态,而前间隔心肌应变明显受损,整体纵向应变值-7.1%。初始表现24小时后,临床状况改善,重复应变检查显示整体纵向应变明显改善(-13.5%),前间隔功能障碍也明显逆转。
3.3左室辅助装置支持下患者
左室辅助装置的安放作为心脏移植手术的过渡阶段或保命治疗措施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然而,尽管有辅助装置技术本身和围术期监护的进步,右心衰依然是左室辅助装置术后发生心脏事件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左室辅助装置的支持下,循环容量增加,右心前负荷增加,室间隔左移、右室形态改变,加重右室收缩和松弛能力。一个关于68名行左室辅助装置手术患者的前瞻性研究中,患者在术前和术后72h评估应变指标。统共24名患者(35%)术后发展为右心衰。斑点追踪获得的术前右室纵向应变值右心衰患者相比非右心衰患者明显降低(?12.6±3.3%vs?16.2±4.3%)。术后72小时内,右心衰组的右室应变指标相对于非右心衰组恶化(?11.8±3.5%vs?16.7±4.4%)。术前右室应变指标<-14%可以区分出左室辅助装置术后发展为右心衰的患者,预测准确度为76.5%。因此,接近6%-10%的左心辅助装置患者需要置入右心辅助装置,额外15%-20%患者因右心衰需要更长时间使用正性肌力药物支持。
3.4心肌炎
临床诊断急性心肌炎实际上是基于症状、心电图、心肌坏死生物标记物升高以及心脏影像学。现有心肌炎的无创影像学参考标准是心脏磁共振,而该项检查花费高而且并不是很容易获得。
局灶性心肌炎可模仿急性冠脉综合征(ACSs);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频繁进行有创冠脉血管造影来鉴别,但这样会伴随操作风险。传统心脏超声由于在监测轻微心肌异常的准确性有限而在急性心肌炎的诊断上具有局限性。斑点追踪评估心肌形变(以纵向收缩应变功能定量分析为特点)可能在急性心肌炎患者上发生改变。
既往研究报道称斑点追踪分析在诊断急性心肌炎上能提供重要信息,尤其是左室EF值正常的患者,在检测节段左室功能障碍上相比传统心脏超声敏感度更高。同时,纵向心肌形变异常与急性心肌炎的淋巴细胞浸润具有明显相关性。
L?gstrup等人分析了28名心脏磁共振符合LakeLouise标准、明确诊断急性心肌炎的患者。心功能评估包含了二维斑点追踪技术的综合性的左室功能评估。整体纵向应变而非传统心脏超声评估左室功能与左室心肌水肿总量明显相关。Caspar等人的研究显示,既往有急性心肌炎病史的患者采用二维和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以检测到左室功能的微小异常,而这时通常左室EF值都是正常的。
回顾性研究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作为预测预后的指标来对比45名急性心肌炎患者和83名健康对照组。急性心肌炎患者环向应变和应变率以及纵向应变和应变率均更低。纵向应变的曲线下面积更大,为0.93(最佳截断值15.1%,敏感度78%,特异度93%)。预后指标包含心源性死亡、心脏移植、安置植入性复律-除颤仪、心源性休克和由于心脏事件的再入院情况。纵向应变下降1%的危害比为1.26(95%CIs1.10-1.47)。
这些数据显示应变分析可以整合进心脏超声的常规应用来改善急性心肌炎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尤其在EF值正常的患者(图2和图3)。关于诊断性区分急性心肌炎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结论性数据仍然缺乏;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以此为目的。
图2上图:急性心肌炎的左心室(LV)识别的斑点追踪心脏超声的心尖四腔(4CH),双腔(2CH)和长轴平面。箭头表示心肌节段的纵向应变减少:在四腔视图中基底侧段,两腔平面的基底前段、长轴视野中的后段。这种节段性功能障碍的分布是非冠状动脉型。
下图:纵向应变振幅(极图A)的极图表示和左心室的所有心肌节段的峰值纵向应变(极图B)的时间。极区图中清晰的红色显示了纵向应变减小的空间分布。
图3对比磁共振成像对同一患者的急性心肌炎,如图1。四腔平面中,观察(箭头所示)(A)的中间和基底侧壁的左心室(LV)心外膜明显可见对比度摄取,两腔平面(B)的基底前壁处,在乳头肌水平的短轴视图中的中后壁和侧壁(C)。造影吸收的分布对应于斑点追踪心脏超声评价纵向收缩功能障碍的面积(见图1)。
3.5应激性心肌病
应激性心肌病以一过性的左室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伴有临床症状和心电图心肌缺血征象而无明显的冠脉疾病血流动力学改变。应激性心肌病常常由心理上或/和生理上的与职业活动相关的应激事件引起。这时斑点追踪技术可用于描述左室功能障碍的类型,典型表现为心尖部低动力状态,心室中段纵向应变的减少和基底段的增强。然而,其他左室室壁运动异常的类型也有所报道:如室壁中段的低动力状态伴随心尖部运动正常(40%的应激性心肌病)或者基底部的低动力伴随室壁中部和心尖的运动正常。更多的是,同一名患者类型可能改变,从室壁中段到心尖部的运动模式存在多样化。
有研究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比较首次发生应激性心肌病和急性前壁心梗患者的心肌功能。应激性心肌病患者的径向应变和纵向应变在下壁、后壁和侧壁均降低,整体纵向应变(?3.5±8.2%vs?10.3±8.4%)和左室EF值(?37±11%vs46±11%)也降低(图4)。这些结果提示应激性心肌病影响左室非单个冠脉区域的心肌,在整个左室中段应变下降;而急性前壁心梗患者主要表现为前壁和前间隔的心肌功能问题。
图4一名应激性心肌病患者的左室斑点追踪分析牛眼图,显示心尖节段纵向应变的减弱。
在临床非常严重的应激性心肌病患者身上,局部左室收缩和舒张形变异常在急性期之后还持续异常,尽管整体左室EF值是正常的:这可能与镜下整个心肌纤维化的发展有关。Schwarz等人对比44名健康人分析了52名应激性心肌病患者。患者在急性期和4个月后随访时行心脏超声检查,采用应变指标分析评估左室心肌形变、采用心脏磁共振评估左室心肌组织特征。应激性心肌病患者所有急性期改变的异常心脏超声指标在随访时均改善,但是尽管左室EF值和容积已经正常,相比正常人来看,具有明显时间性机制特点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改变在4个月后的随访时仍然存在。心脏磁共振证实急性期收缩正常的节段心肌水肿在4个月后随访时恢复正常,但与弥漫纤维化有关的细胞外体积分数在所有左室节段仍然明显异常。
最后,Heggemann等人研究了应激性心肌病的右室功能,将2组有(组1)/无(组2)右室受累的应激心肌病患者进行比较。一开始的时候,有右室受累的患者右室纵向应变(?13.2±8.6%vs?21.8±5.4%)和右室面积变化分数改变明显降低(30.7±9.3%vs43.5±6.3%),随访时改善。三尖瓣瓣环收缩位移在一开始时在两组间并无明显差异(14.8±4.1mmvs17.9±3.5mm)。仅中段和心尖节段可观察到右室局部收缩应变差异。左室EF和整体纵向应变在一开始时在组1明显下降(36±8%vs46±10%and?5.5±4.8%vs?10.2±6.2%)。右室整体纵向收缩应变截断值>-19.1%能区分两组患者,敏感度为85%,特异度为71%。因此,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或许可以用于应激性心肌病的评估和区分出是否有右室受累的患者。
4急性冠脉综合征
众所周知,应变和应变率识别缺血性心肌功能障碍的能力优于传统心脏超声和组织多普勒超声。斑点追踪的心肌形变分析已经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尤其是左室整体纵向应变,已有研究显示该指标是患者出院后不良结局的重要预测指标,可以帮助区分冠脉介入治疗后患者将成功恢复左室功能还是发展为不可逆的左室重构。而且研究发现急性心梗血管重建24h内整体纵向应变减少的患者更容易在随访中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
4.1ST段抬高性心梗
最初的研究是采用应变率图像来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过程中、PCI后早期和慢性阶段的心肌功能的连续改变。Weidemann等人评估了41名患者在PCI前即刻、3天后和5个月后的心肌功能。在PCI前,缺血节段的应变率和应变指标相比没有缺血的远处节段均明显降低。PCI后3天,只有收缩应变率在没有透壁的心梗的节段明显增加。PCI后5个月,收缩应变的检测可准确区分无瘢痕形成组、非透壁心梗组和透壁心梗组(?24±5%vs.?13±4%vs.?1±3%)。因此,应变率图像可以检测早期缺血节段,可以评估慢性期瘢痕透壁程度(图5)
图52名ST段抬高心梗病人在基线和和6个月后随访的左室心肌应变牛眼图。
整体纵向应变和局部纵向应变也可以识别保留左室功能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梗患者的早期心肌功能障碍和心肌瘢痕形成的透壁范围。Cimino等人观察了20名在症状发生6h内行PCI治疗的、EF值≥40%的ST段抬高性心梗患者,在心梗后6±2天时行二维斑点追踪分析和延迟造影剂增强心脏磁共振显像检查。梗塞大小和坏死的透壁范围由增强磁共振评估。患者平均整体纵向应变值为?14±3.3,与心脏磁共振的左室EF值(r=?.86)和PCI前的时间(r=.66)明显相关。相比正常心肌,局部纵向应变在延迟增强的节段明显降低。局部纵向应变区分延迟增强节段的截断值为?12.3%(敏感度82%,特异度78%),而识别延迟增强心肌透壁程度的截断值为-11.5%(敏感度75%,特异度78%)。而且亚急性期ST段抬高性心梗患者ST段的恢复与患者PCI后整体和局部左室功能和形变成正比。局部纵向应变和整体纵向应变相应的与局部和整体水平的STR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预后方面,冠脉介入治疗之前评估整体纵向应变可很好的预测ST段抬高性心梗患者的并发症。Hoogslag等人评估3个月后随访时79名EF≤35%且第一次ST段抬高性心梗患者的梗塞中心和边缘区域以及远处区域的左室应变。发生了不良反应定义为患者做了心脏复律-除颤器置入治疗和/或心源性死亡,研究显示这部分患者边缘区域的纵向应变受损明显,相比没有发生不良事件的患者更严重(?6.8±3.1%vs?10.5±4.9%),而EF值组间相似。3个月随访时患者边缘区域左室纵向应变的中位数是-9.4%。最后,早期心脏超声形变分析还被用于预测心梗后突发心源性死亡和发生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
斑点追踪技术还能帮助预测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Haugaa等人采用斑点追踪心脏超声评估峰值离散度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心律失常事件。联合峰值离散度和整体应变指标或许可以改善对心梗患者行ICD治疗的筛选,尤其那些EF值>35%、不满足现有ICD指征的患者。
右室心梗常常伴有急性下壁心梗。Hutyra等人观察了55名急性下壁ST段抬高性心梗行PCI治疗右冠近端堵塞的患者。心脏超声在入院当天和5天后进行检查。在心梗后1个月检查心脏磁共振并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有右室瘢痕形成,一组没有右室瘢痕形成。入院当天的右室整体纵向应变可以识别右室瘢痕形成(?21.1±5.1%vs?9.9±4.6%)并且与瘢痕程度成正相关(r=.83)。右室纵向应变>-15.8%预测右室瘢痕形成的敏感度为92%,特异度为83%。根据右室整体纵向应变可将病人分为3个亚组:组1-正常形变组(RV-LS?20%,5天时右室纵向应变?20%维持不变)。组1患者既无右室瘢痕形成也没有临床相关的低血压。组2的患者58%发展为右室瘢痕,36%有低血压。组3患者83%发展为右室瘢痕,55%有低血压。因此,心肌形变分析能早期预测右室瘢痕形成和将患者分为正常右室功能、一过性右室功能障碍和持续右室功能障碍三个亚组。
从随访指标上看,Mele等人对41名患者的研究显示,急性心梗后早期应变严重改变的区域在6个月随访时发现左室重构。D’Andrea等人的研究将45名缺血性扩心病的患者对比25名正常对照组,评估二维斑点追踪定量分析左室瘢痕组织程度是否能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反应。通过心脏磁共振评估个节段,识别出27%的心内膜下的心梗和18.3%的透壁心梗。扩心病患者的整体纵向应变比正常患者明显不同(?15.1±5.1%vs?23.1±3.6%),并且与磁共振显示的整体瘢痕负荷有密切相关性。在随访时将患者分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有反应者(n=30;66.7%)和无反应者(n=15;33.3%)。无反应者的整体纵向应变和有反应者明显不同(?10.4±5.1vs?18.4±14%)。因此,整体纵向应变与磁共振整体瘢痕负荷密切相关,是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反应性的很好的独立预测因素。
4.2非ST段抬高性心梗
斑点追踪分析能快速敏感的判断哪些非ST段抬高性心梗患者能从紧急的血管重建术中获益。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最早节段,微血管阻塞并不会导致传统超声能看到的室壁运动异常。微血管阻塞会导致心肌在发展为室壁运动改变征象出现以前出现以心内膜下纤维为主的左室纵向功能受损。因此,将左室整体纵向应变评估加入肌钙蛋白升高的非ST段抬高性心梗患者的早期评估,具有识别出那些具有从早期有创治疗方案中获益的患者的潜力。
既往Dahlslett等人的研究针对64名怀疑急性冠脉综合征但初始心肌标志物正常且心电图检查不能确定的患者发现:整体纵向应变≥-21%能排除冠脉疾病(敏感度93%),优于那些应用于评估缺血的标准心脏超声指标。
对于怀疑非ST段抬高性心梗的患者,安静时分层纵向应变评估有助于预测冠脉左前降支狭窄:在预测明显的左前降支冠脉狭窄方面,左前降支区域心内膜的局部纵向应变比心肌中层和外层的局部纵向应变指标更准确(图6)。因此,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应变,尤其是心内膜整体纵向应变,能无创识别非ST段抬高患者的复杂冠脉病变,预测冠脉损伤严重程度。
左室整体纵向应变可以帮助区分患者是否可以成功恢复左室功能还是发展为不良的左室重构。D’Andrea等人评估了70名近期非ST段抬高性心梗、因近期反复发心绞痛行冠脉造影术的患者。在6个月随访时,那些发生左室重构的患者相比那些没有左室重构的患者的基线EF值明显低,肌钙蛋白I峰值明显高,整体纵向应变明显降低(?10.6±6.1vs?17.6±6.7%)。而且多因素分析显示,整体纵向应变的基线值和PCI后无改善是随访时发生左室重构的强有力的独立预测因子。尤其是整体纵向应变≤12%预测随访时左室重构的敏感度为84.8%,特异度为87.8%(图6)。
图62名前间隔和下壁急性冠脉综合征(非ST段抬高性心梗)患者新机型便的4维X应变分析,发现局部功能的明显受损
最后有研究发现,右室游离壁纵向应变在患者冠脉病变有右冠狭窄时其受损,尤其是当急性边缘支受累时。
5ICU其他心脏疾病
5.1急性肺栓塞
急性肺栓塞在欧洲和美国常见且死亡率高。急性肺栓塞根据血流动力学状态和右室功能可以分为大面积、次大面积、或非大面积肺栓塞。大面积肺栓塞的特点是系统性低血压或心源性休克,次大面积肺栓塞有典型右室功能障碍、不伴低血压,非大面积肺栓塞既没有系统性低血压、也没有右室功能障碍。次大面积急性肺栓塞患者的风险评估比较困难,这类病人的管理上关于如何识别哪些病人可以从治疗中获益最多依然存在诸多争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基于临床和影像的风险评估指标得到发展。肺栓塞严重指数是预测肺栓塞患者结局的较好临床指标,而这类病人的右室功能的定量超声评估可以增加重要信息。
Dahhan等人报道称在临床指标上增加超声评估右室功能的指标可以改善其预测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结局的能力。该研究中69名患者根据肺通气灌注成像扫描或CT胸部血管造影成像一诊断急性肺栓塞,就在24-48h内行二维斑点追踪心脏超声检查,整体和侧壁右室纵向应变与存活率成负相关。
Ramberg等人采用二维斑点追踪心脏超声评估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右房和右室心肌损害。回顾纳入26名急性肺栓塞患者(13名大面积中央型肺栓塞和13名周围局部肺栓塞)和10名对照组。右室和右房游离壁节段应变/应变率在肺栓塞患者明显降低,基底段和中段更易受影响,两组肺栓塞患者间无明显差异。
Mediratta等人回顾了81名怀疑肺栓塞行通气灌注扫描或CT检查、有McConnell征象患者以及40名正常对照组的心脏超声。有McConnell征的肺栓塞患者相比有McConnell征没有肺栓塞的患者,整体以及基底段和心尖节段的应变大小明显降低。因此,右室游离壁应变可以用于区分诊断有McConnell征患者是否为急性肺栓塞,从正常人中区分肺栓塞患者的最佳截断值为-13%(敏感度82%,特异度54%)(图7)。
图7一名既无系统性低血压也无传统心脏超声评估右室功能障碍证据的非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右室应变曲线。可见壁侧(白色箭头)、膈侧(红色箭头)和整体水平(黄色箭头)的严重心肌功能损害。
最后,右室基底游离壁应变似乎可用于无创监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平均肺动脉压力升高。Shiino等人探索了总共名具有该病的患者:在右室超声指标中,右室应变峰值与平均肺动脉压相关性最好,右室应变检测平均肺动脉压≥25mmHg的截断值为-20.8%(敏感度78%,特异度93%,曲线下面积0.9)。
5.2机械通气患者
几乎没有ICU行机械通气患者的应变分析文献数据。主要困难在于这类病人心脏超声图像质量差;因此斑点追踪难以分析。
Franchi等人证明了重症插管患者增加呼吸末正压可影响斑点追踪获取的心肌应变值,尤其是左房纵向应变峰值:20名入ICU需机械通气和因低氧滴定PEEP的患者纳入研究。斑点追踪在三个时间段进行检查:(T1)PEEP=5cmH2O;(T2)PEEP=10cmH2O;(T3)PEEP=15cmH2O。左房纵向应变峰值在T1到T2和T2到T3时明显降低。右房峰值和右室纵向应变在PEEP滴定过程中没有明显改变。
因此,重症行呼气末正压机械通气患者,左房、右房、整体纵向应变随着PEEP的增加而减少,而左室应变维持稳定,证明了随着PEEP增加心输出量的下降是前负荷相关而非收缩力相关的。而且高水平PEEP可能不同程度影响斑点追踪指标。
D’Andrea等人采用二维斑点图像分析OSAS使用无创通气患者的左右心肌功能不同受累情况:55名患者在无创通气前和通气过程中、以及夜间无创通气治疗6个月后进行评估。左室局部心肌应变峰值在患者无创通气过程中增加并且随访时依然保持。右室和右房应变在通气过程中一过性降低,但该值的降低完全可逆,会随着慢性持续正压通气治疗、肺动脉收缩压的降低以及紧接着右室和右房心肌功能的增加而明显改善。
6ICU应变分析的局限性
在ICU环境中应用主要的局限性在于斑点应变图像分析需要很好的图像质量和心电图波形。这尤其在患者急性病变病情不稳定需要快速聚焦心脏超声检查或者行机械通气的患者身上是个问题。应变分析依赖图像获取时的帧频。低帧频会导致帧与帧之间的斑点模式变化从而无法准确评估心肌形变。而过度增加帧频会减少扫描密度,反过来降低图像分辨率。因此帧频一般需要设置在60-90帧/s。
既往研究提到过整体纵向应变值的测量在不同厂家机器之间存在虽小但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需要在ICU系列研究中考虑到这个问题。然而整体纵向应变的可重复性好,在很多情况下优于传统超声测量。这些发现反映了现有不同超声机器间努力进行标准化的参考点。
目前还没有专门分析右室和心房功能应变的软件。然而虽然在评估右室功能时必须排除室间隔,但现有软件仍然可以准确分析右室和心房功能应变。未来在软件改进方面需要特别增加斑点系统对右室和心房功能研究的追踪能力
7结论
现有证据显示,斑点追踪不仅能帮助诊断许多ICU患者心脏疾病,还能提供预后信息。这一技术在ICU中可行且具有可重复性,尤其是纵向应变的评估。进一步研究需要关于斑点追踪辅助管理急性心脏疾病患者以及预测预后的证据来支持斑点追踪的更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