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发烧呼吸困难交代后事一位武汉疑似
2024/4/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皮肤病白癜风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文/半岛记者王好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已经16天不发烧了,咳嗽减轻,可以做做简单的家事。本月底会再进行一次核酸和CT复查。”作为在武汉当地居家吃药隔离的新冠肺炎疑似患者,2月18日,41岁的余女士告诉半岛记者,从1月24日诊断为疑似病例,到2月17日最终拿到解除疑似的复查结果,再到现在身体逐渐恢复,对于他们一家来说,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下的噩梦,终于要醒来了。
回首过去的将近一个月,余女士和家人经历了人生的至暗时刻。在居家隔离等待收治的过程中,由于病情进程迅猛且药品缺乏,加之担心传染家人,悲观情绪无法及时排解,病痛和心魔的双重夹击令她几近崩溃。而艰难时刻,面对备受病痛折磨甚至已经开始“交代后事”的妈妈,余女士还在上大二的女儿小丽通过电话和网络发出了求助,随后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热心人士、医学专家纷纷伸出援手,氧气枕、药品、营养品、心理辅导......源源不断的“外援”以及家人的守望,让余女士渐渐找回了信心,也让这个一度陷入绝望的家庭重获新生。
核酸检测结果
除夕的噩耗
余女士是武汉当地一家医疗机构的护士,1月20日,她跟往常一样按照排班安排到单位工作,“当天发热病人很多,我们的防护就是常规的口罩”。当天下班回到家,她感觉有些累,“当时以为是工作产生的正常疲劳感,而且正好是节前忙年的时候,事情也比较多,没有在意。”而就在这一天,钟南山院士宣布疫情确定出现了“人传人”的现象。
22日,余女士出现发热、干咳症状,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她本能的察觉到了异常,“可能是职业原因,其实之前听说人传人以后,我就注意防护,除了戴口罩,在家里也尽量跟家人保持距离、注意通风和清洁消毒。”
不过,令她和家人担心的情况还是发生了。“24号除夕那天,武汉封城的第二天。我的症状突然加重,发烧、干咳、乏力,非常不舒服,根本没办法准备年夜饭。”余女士意识到,医院检查。“医院才排上队,第一家排到多号。”当天,CT和血检结果中显示有“两肺磨玻璃病灶”,“嗜肺军团菌”。医生告诉她,由于暂时没有核酸试剂检测是否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因此“只能定为疑似”。震惊之下,多年的医务工作经历让余女士保持了最基本的冷静,她知道必须有战胜疾病的信心,“我身体素质一向很好,这么多年没有过发烧咳嗽”。
“在医院排队做完检查,取了药,折腾了差不多一整天,回家已经很晚了。再加上我不舒服,一吃就吐,我们一家三口的年夜饭就是一人一个馒头。”如今回想起来,这个除夕,无论对于她的小家庭,还是无数的和她一样的武汉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来说,个中滋味无法言说。
“我不行了,你和爸爸好好过”
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由于是新型病毒,尚无特效药进行治疗。作为疑似病例,余女士最担心的是此前防护措施不够周到,可能给女儿和丈夫造成感染风险。
此后,余女士开始遵医嘱用药,并将自己和家人的情况上报社区、做好登记,根据工作人员的要求和提示严格居家隔离,进行健康监测。除了佩戴口罩以及每天用84消毒液对家中环境、物品、垃圾等进行消杀,平常一家三口虽然同处一室,但都各自在不同的房间起居生活,余女士除了上厕所,更是不踏出房间一步。“吃饭的时候我老公会送进来,然后我会让他赶紧离开。”而一家人的交流,都是通过电话语音的方式完成。
疾病的发展比余女士预想的要更加凶猛,接下来的五天,她反复高烧,并且干咳、乏力,大多数时候只能卧床。与此同时,所服用的部分药物在她身上出现了明显的副作用,包括呕吐、服药后不适感加重等。
余女士1月29日肺部影像
1月29日,医院,“CT复查影像报告说与前片相比病灶增多,双肺可见磨玻璃密度影。血检c反应蛋白超过正常值上限五倍多。”于女士和家人深知,这意味着她的感染加重,体内的炎症在不断滋生。然而此时,武医院早已持续爆满,一床难求。社区负责对接安排患者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无论是做核酸测试进一步确诊,还是后面的住院,都需要排队。
面对如此大规模爆发的疫情,当时武汉的医疗资源已经极度匮乏,好在全国各地不断派出医疗团队前往武汉增援,但余女士知道,真正缓解局面尚需时间。虽然身边亲友已经调动了所能联系到的几乎所有资源为她提供帮助,虽然理性告诉她只要坚持就有希望,但面对未知病毒的恐惧、复查结果的不理想、可用药物的有限、无法及时入院可能给家人造成的传染风险加剧,种种负面信息和情绪像是心魔一般,令多日来神经持续紧张的她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感到绝望和无助。“当时真的感觉自己挺不过去了,发烧到38.5℃,胸肺难受,感觉呼吸不了了,生不如死”。
1月30日,余女士的精神几近崩溃,开始跟丈夫和女儿“交代后事”。“妈妈这一天一直在跟我说自己不行了,没救了,可能撑不了几天了,让我和爸爸好好过,不要太伤心。”余女士的女儿小丽告诉半岛记者,她第一次觉得死亡离自己那么近,“我要没妈妈了”。不过,这个一直被父母当作“小孩子”般疼爱呵护的女孩,在这个全家陷入困境、彷徨无措的时刻,似乎“一夜长大”,她开始通过自己的方式保护妈妈,“我一直安慰她,缓解她的担忧和紧张。和她说我年轻,我心态好,不会有事的。”
热心人士送来的药品
网络“自救”遇贵人
与此同时,小丽开始寻求更多途径进行“自救”。“我不断拨打武汉当地的所有正规渠道发布的救助热线,同时通过微邻里、QQ空间这些网上途径进行求助。”令小丽和余女士没想到的是,求助发出后,无数社会志愿者、热心人士、社区工作人员以及有医学背景的义务救助者开始跟他们联系,“有认识的,更多是不认识的热心组织、专业人士给我们提供各种权威渠道的信息和最新的抗疫医学专业知识。”
这其中,尤其令余女士一家难忘和感恩的是,一位武汉大学的药学教授,在得知她的病情后,主动帮助查看检查报告,同时根据余女士用药后出现的副作用进行用药指导,“当时家里没有药了,她就亲自开车给我们送过来,完全不求回报,也不要我们的医药费,真的是我们家的贵人。”
半岛记者随后辗转联系到了为余女士提供帮助的武汉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丁虹。她坦言,因为自己的专业背景,这段时间收到了很多素不相识患者的求助,其中不少都是像余女士这样的居家隔离治疗的疑似病例。“从事医学的人有一个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安慰。对于他们来说,首先是很需要像我这样懂医的专业人士来给出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克服因为不能入院隔离治疗而产生的恐惧和焦虑。再来才是发挥我的专业科普优势,来指导他们对症用药。”丁教授说,虽然从事的是幕后科研教育工作,但自己懂药理,同时还是内科学博士,在抗击疫情的当下,身在疫情最为复杂严峻的抗疫“主战场”武汉,利用专业所长投身一线帮助患者,义不容辞。
特殊时期,信心比金子重要
氧气枕、药品、营养品、心理辅导......在专业志愿者组织和救助人士的帮助下,余女士获得的“外援”越来越多,大大缓解了此前裹挟着她的焦虑情绪,逐渐重新振作起来。“每天按时吃饭、服药,注意卧床休息,保护增强机体免疫力。虽然体温有反复,但总体上高烧次数在减少,呼吸方面的障碍感也在减轻。”
2月2日,余女士一家三口接到社区通知,医院进行核酸检查,以及CT复查。2月17日,检查结果宣告,余女士一家的抗疫战迎来“拐点”,“我们一家三口核酸检测都是阴性,结合我的第三次CT检查影像,可以解除疑似,但是还要继续隔离观察。”
连日来,余女士一家一直在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