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除了头孢,吃这些药也千万别饮酒

2019-4-3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春节快乐

HAPPYNEWYEAR

又是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伴随着喜气洋洋的年味,跑不了的还有饭桌上的推杯换盏。

酒,可以助兴,亦可以让喜事变坏事。对于一些正在服药的患者,喝酒更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都说“酒后不吃药,吃药不喝酒”,但经常有人不当回事,最近流感袭来,很多患者由于感冒继发了细菌感染,正在服用抗生素,吃着药喝着酒,健康的红灯已经悄悄亮起来了。那么,吃药后喝酒对身体到底有多大的影响?今天全部给你说清楚。

抗生素+酒精=可能会要命

服用某些抗生素时再饮酒,会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年,人们发现饮酒后接触双硫仑会引起人体面部潮红、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导致饮酒者对酒精产生厌恶条件反射,因此用于酗酒患者的戒酒。人们将这种在接触双硫仑后饮酒出现的症状成为双硫仑样反应。

有些药品,在使用前后如若饮酒,同样会导致双硫仑样反应,常常与酒醉后引起的症状混淆,无法分清,一旦延误,就可能会出现严重后果,甚至可能诱发胸痛、心肌梗塞、急性心衰、呼吸困难、急性肝损伤、惊厥乃至死亡。

产生双硫仑样反应的原因在于乙醇代谢中乙醛的转化受到了影响,导致血中乙醛浓度升高,出现了相应的症状。这种阻碍作用和双硫仑的化学分子结构有关,因此分子中含有硫甲基四氮唑侧链的药物都可以导致双硫仑样反应出现,如头孢美唑等。

还有哪些药物在酒后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还有一些药物,虽然没有硫甲基四氮唑侧链,但仍有文献报道出现双硫仑样反应。笔者经过查阅药典和近些年来的报道,总结下述抗菌药物在使用时合并饮酒会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青霉素类:阿莫西林、美洛西林

头孢菌素类:头孢哌酮、头孢孟多、头孢替安、头孢尼西、头孢替坦、头孢甲肟、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克洛、头孢噻肟、头孢匹胺、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他啶

头霉素类:头孢美唑、头孢米诺、头孢西丁

氧头孢类:拉氧头孢

氟喹诺酮类: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

硝基呋喃类:呋喃唑酮

硝基咪唑类:甲硝唑、奥硝唑、替硝唑

其他抗细菌药物:氯霉素、琥乙红霉素、灰黄霉素

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

抗真菌药物:酮康唑

抗结核药物:异烟肼

双硫仑样反应不是抗菌药物特有的不良反应,其他一些药物也会诱发双硫仑样反应,这些药物包括:格列吡嗪、格列齐特、胰岛素、苯乙双胍、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华法林、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硝酸甘油、苯乙肼、甲基苄肼。

还会有哪些不良反应?

有人说,上述这些药我没有使用,那就可以放心的喝酒吃药了吧!

事实上,双硫仑样反应只是药品与酒精相互作用的一个方面,药品和酒精相互作用的途径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

1、酒精可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合并使用降压药的患者饮酒可能会出现低血压的症状。

2、酒精会损伤胃粘膜——合并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塞来昔布等)、抗凝药可能会导致胃溃疡、胃出血。

3、酒精可以刺激人体胰岛素的分泌——服用降糖药后再饮酒容易造成低血糖。

4、酒精可以抑制中枢——合用促进睡眠的药物(如地西泮、苯巴比妥等安眠药物)容易造成中枢抑制,可能出现唤不醒、昏迷、呼吸暂停等严重后果。

解酒药真的管用吗?

一到过节,很多人会喝的伶仃大醉,一大部分人会选择解酒药或者进口解酒药来解酒,那么,这些药真的能解酒吗?

事实上,这些解酒药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解酒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西药,多数只是起到缓解作用,并不能真正加快体内乙醇和乙醛的代谢;另一种是植物来源的保健品,包括打着中医中药的旗号的保健品以及海外购买的解酒药,这些物质没有可靠的证据证明自己能够加快体内乙醇和乙醛的代谢,吃下去只能算是有心理安慰作用,更可怕的是,这些药品和酒精一样通过肝脏代谢,这无疑加重了肝脏的工作量,很容易造成肝损伤。

因此,世界上并没有万能的药物能够让你放心的一醉方休,如果避免不了喝酒,那也要靠自制力,小酌即可,万不能酒醉伤身。

来源:科普中国ID:Scinc_China作者:李文思,复旦大学临床药学博士

过年遇到这种"感冒"千万不能扛,致死率高达70%!

武汉一位花季少女小傅在一次受凉后出现咽喉胀痛、全身乏力,她以为是普通感冒,自己在药店购买感冒药之后仍然坚持上班。不料两天之后出现高烧、胸闷和气促,医院时竟已经出现全身湿冷、意识模糊,医院心内科治疗,入院即被诊断为:暴发性心肌炎。

“暴发性心肌炎是一种极其凶险的心血管急危重症。”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心内科汪道文教授介绍,该病特点是起病急骤,患者很快出现心脏衰竭或者严重心律失常,并可伴有肺、肝脏、肾脏等多个脏器功能衰竭,国际数据显示死亡率高达70%以上。

20—40岁人群最为多见

“常见的感冒病毒中,有20多种病毒能引发暴发性心肌炎。”汪道文教授说,感冒并非小事,“硬扛”有太大隐患。一旦病毒对心肌组织发动攻击,造成病毒性心肌炎,后果不堪设想。

临床发现的病毒性心肌炎多见于平时身体比较好、工作学习压力比较大的青壮年,其中以20—40岁人群最为多见。这一方面与年轻人免疫反应相对敏感有关,当病毒侵袭心肌细胞时,人体免疫系统会本能进行“反攻”,但它又不知道哪些是病毒,哪些是好的心肌细胞,只能全部“消灭”,就像扔手榴弹一样,不但会伤到敌人,也会炸毁自己。

另一方面,很多人仗着自己年轻,忽视身体发出的信号,实医院,而此时心肌细胞往往已经受损得差不多了。尤其是感冒后还参加剧烈运动,从而暴发心肌炎猝死的案例并不鲜见,应引起高度警惕。

哪些情况需要立即就诊?

在冬春流感高发的季节,暴发性心肌炎病例明显增多。一旦出现“感冒”症状,合并明显的乏力、气促、胸闷等症状,应立即就诊,切不可耽误病情。

“暴发性心肌炎的死亡率要比一般的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导致的死亡率还要高。”汪道文说,其最主要原因是在短时间内产生暴发性的心脏损害,不能及时补偿心肺功能,致猝死。

及早治疗是逆转暴发性心肌炎的关键环节。流感季节正是该病的高发季,如果有以下症状则要警惕自己是否患了暴发性心肌炎:

1.病毒感染症状:发热、乏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腹泻等为首发症状。许多患者早期仅有低热、明显乏力、不思饮食或伴有轻度腹泻,可持续3—5天或更长。

2.脏器受累表现:上述病毒感染症状后的数日或1—3周,发生气短、呼吸困难、胸闷或胸痛、心悸、头昏、极度乏力、食欲明显下降等症状,这也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

3.心脏功能障碍:为暴发性心肌炎的重要特点,部分患者迅速发生急性左心衰或心源性休克,出现肺循环淤血的表现,如严重的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咯粉红色泡沫痰、焦虑不安、大汗、少尿或无尿等。

祝大家过一个健康年!

来源:中国新闻网、科技日报

注意!这3样东西不要随便借出!当心麻烦找上来…春节了,亲朋好友团聚一起,难免出现互相帮助的时候,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东西是不可以随便借给他人使用的,比如身份证、手机、汽车等,即便是亲朋好友来借,也要十分谨慎。千万不可为了一时的面子,找来不必要的麻烦。

1、身份证

身份证能借给别人使用吗?会产生什么样的危害?

居民身份证是每个人重要的身份证明,在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使用身份证可以办理信用卡、手机卡、汽车抵押贷款等。需要注意的是,一旦他人利用出借人的身份证产生了不良记录,一切后果都将由出借人本人承担!!!

借用身份证会有很多潜在的危险,如他人使用你的身份证办理信用卡、过户车辆、注册成立公司等,如果信用卡恶意透支、车辆出车祸陷入法律纠纷、公司欠债破产等,都会给身份证的原主人惹上不少的麻烦,破财甚或承担法律责任也是有可能的。

根据居民身份证法第十六条规定,出租、出借、转让居民身份证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处二百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至于民事责任,如果明知道借用人是办理信用卡而出借身份证,那就存在过错,而且属于“明知道他人以自己名义”从事民事行为而不予否认的情形,要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对于借用人的办卡行为并不知情,办卡人就属于无权代理,属于冒用他人名义从事民事行为,应当由其自行承担还款责任。

所以,出借身份证属于违法行为,可能会为他人从事不当或违法行为提供条件,导致利害关系人权益受损,从而可能会导致本人承担赔偿责任,并会遭受治安处罚。

无论是为了自己免受处罚,

还是为了避免他人权益受损,

都不要出借身份证哟~

2、手机

手机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有时会遇到有人忘记带手机,能随便借给他人使用吗?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手机里也经常会存有一些个人的隐私信息,比如聊天记录、消费记录、照片视频等。如果将手机借给别人,也许别人会不经意地看到你的个人隐私或是不小心删掉一些对你很重要的信息。

同时,其他人也可能在你手机里观看或下载一些不良内容,例如图片和视频,还有可能会浏览一些不良网站,导致你的手机染上病毒,从而造成个人信息泄露乃至财产损失。

此外,随着移动支付功能的普及,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的第二个钱包,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你的手机转账或贷款,一旦“所托非人”,后果不堪设想。

“不得不借”时,怎样防范风险?

若是亲戚朋友手机丢失,或者其他情况特殊“不得不借”,该怎么办?遇到有人借手机,一定要提高警惕,尽量在旁观察,涉及钱财时一定要谨慎。

如果是长期外借,应该在恢复出厂设置、清空个人信息后再借给他人。特别提醒:即便是二手手机,也应该在完全处理好之后再借出。

3、汽车

朋友找我借车开,我借还是不借?出了事算谁的责任?相信有车一族一定经历过“借车”窘境。实际上,随意出借机动车给他人确实要承担很多法律风险,一旦发生事故你可能就要承担赔偿责任。

首先,车辆出现故障,车主要承担责任。《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就明确,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车主要承担责任。

其次,借车人无力承担赔偿,车主要承担责任。借车给朋友后,如果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他人受伤、死亡,或者造成其他车辆损坏或公共财产损失,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假如借车的朋友是主要责任方,但他手头并不宽裕,车主就要垫付保险外的赔偿和维修费用!!!

借车风险很大,一旦发生事故,需要耗费相当多的时间、精力、金钱,得不偿失,借方和出借方均需要谨慎考虑。

朋友借车,应该怎样防范风险?

一是查“车”。检查自己的车辆是否存在刹车制动不灵、车灯不亮、胎压不均衡等等影响安全行驶的故障,不要让爱车带病出工。如果你的车辆长时间未维护保养,存在隐患可能,也是不能出借的。

二是查“照”。查验朋友有没有合法驾照,驾照的准驾车型与车辆是否符合,拿着摩托车照想借小轿车开,那是绝对不可以的。

三是查“人”。查验借车人是否能够驾驶、有没有喝酒、健康情况、精神状态等等。如果车钥匙随随便便扔在桌上或其他很容易被人拿走的地方,也有可能因为未尽到妥善保管的义务而承担责任!

即使借车也要“分人”,借给靠谱的人,心里会很踏实,即使发生了事故,对方于情于理的也会负责到底。

以上三样东西千万不要随便借出

切记不可为了一时的面子,

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的请求!

来源:经济日报,综合工人日报、新华网等

点击“阅读原文”看精彩内容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效果好的医院
头部白癜风擦什么药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qepb.com/zzjj/103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