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教授心源性休克的诊断和医治

2016-9-1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心源性休克是心脏科的急危重症。年5月28日,在“心力衰竭国际学院”年第一期会议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医院心力衰竭中心张健教授以“心源性休克的诊断和医治”为题做了精彩的报告。

张健教授

1、心源性休克(CS)的临床定义

1、基本特点:收缩压(SBP)<90mmHg超过30min,或SBP在短期内下落>60mmHg,或平均动脉压在短期内下落>30mmHg

2、有肺充血的征象

3、最少有一项以下器官灌注不良的征象

a)精神状态的变化:初期兴奋→晚期抑制

b)肢端温度变化:干冷→湿冷

c)尿量减少<30ml/h

d)血浆乳酸浓度>2.0mmol/l

2、CS的发生率

张健教授介绍,CS的发生率较高,有数据显示,其发生率为7.5%~8.6%。在过去几十年中,由于初期PCI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运用,CS的发病率下落,目前STEMI中为5%~8%,NSTEMI中为2.5%,转化成病例约4~5万患者/年(美国)。

3、CS的常见缘由及病理生理

(1)常见缘由

心源性休克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中包括多种病因,临床上应当特别重视病因的辨认。其中,最常见的是AMI,包括没有机械并发症的MI和有机械并发症的MI(室间隔穿孔、乳头肌或腱索断裂);另外还包括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急性重症心肌炎、心脏手术后、Takotsubo心肌病、围生期心肌病、恶性心律失常、心包填塞、大块肺栓塞、原位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挤反应、主动脉夹层并发急性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或心肌梗死等。

(2)病理生理

以心肌梗死为例,CS的病理生理为:(1)当左室心肌产生较大面积坏死时,心脏泵功能伤害,SV和CO下落;(2)心肌和冠状动脉灌注不良致使心动过速和低血压;(3)LVEDP增加,下降了冠脉灌注;(4)LV壁张力增加,增加心肌耗氧量;(5)乳酸堆积,恶化了心肌能量代谢。

4、CS的症状及血流动力学特点

(1)症状特点

1、低血压:明显而延续(30min)的低血压(SBPmmHg)

2、组织低灌注

(1)皮肤湿冷、苍白和紫绀,出现紫色条纹;

(2)尿量显著减少(<20ml/h),乃至无尿;

(3)精神和意识状态改变,常有烦躁不安、焦虑、恐惧和濒死感;SBP70mmHg时,可出现精神抑制症状如神志恍忽、表情淡漠、反应迟钝,逐步发展至意识模糊乃至昏迷。

(2)CS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1、心指数(CI)严重下降:

(1)在无药物或器械支持的情况下:CI﹤1.8L?min-1?m-2

(2)在有药物或器械支持的情况下:CI﹤2..2L?min-1?m-2

2、心室充盈压不低或升高:左室舒张末压﹥18mmHg,或右室舒张末压﹥10~15mmHg

5、CS的临床演化谱及临床监测指标

(1)临床演化谱

1、前休克状态:患者有发展成为CS的显著危险

2、轻度休克:对低剂量正性肌力药物或缩血管药物有反应

3、严重的休克:对大剂量正性肌力药物、缩血管药物或IABP有反应、LVAD

4、严重恶化的休克(SRCS):对大剂量正性肌力药物、缩血管药物或IABP没有反应、LVAD

图1CS的临床演化谱及医治

这些定义,有助于在临床医治中分层选择医治。张健教授强调,心源性休克的初期辨认尤其重要。

(2)临床监测指标

1、无创监测:症状、血氧、尿量等;

2、有创监测:CVP、动脉内血压、漂浮导管等;

3、实验室监测:血气分析、肝肾功能监测等。

6、心源性休克的医治

心源性休克的医治包括病因医治、稳定血流动力学、保护重要脏器功能、保持内环境稳定、防治心律失常、改良心肌代谢和综合支持医治。

(1)心源性休克的病因医治

1、急性STEMI——血运重建(PCI或CABG),在无PCI或CABG条件的医院可斟酌初期溶栓;

2、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或乳头肌断裂——急诊手术医治;

3、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快速型心律失常——电复律;

4、急性肺动脉栓塞——急诊静脉溶栓或经肺动脉导管碎栓医治;

5、急性心包填塞——急诊心包穿刺引流。

(2)缩血管正性肌力药物

1、多巴胺

(1)作用机制:①增强心肌收缩力:兴奋β1受体,增加CI;②收缩外周血管:兴奋α受体,升高血压;③扩大肾动脉:兴奋多巴胺受体,保证肾血流(小剂量)。

(2)不良反应:室性心律失常增加、心率增快。

(3)剂量:紧急时可予3~5mg静脉注射,起始剂量0.5~5μg/(n);最大剂量20μg/(kg?min)。大于10μg/(kg?min)的时,外周阻力增加为主,扩大肾动脉作用消失。

2、肾上腺素

(1)多巴胺达最大剂量20μg/(kg?min)仍不能保持血压时使用。

(2)作用机制:①增强心肌收缩力:兴奋β1受体,增加CI;②收缩外周血管:兴奋α受体,升高血压;③扩大骨骼肌小动脉:小剂量时髦奋β2受体,舒张压下降。

(3)用法:起始剂量1~2μg/min,静脉泵入;根据血压逐步增加剂量。

3、去甲肾上腺素

(1)多巴胺达最大剂量20μg/(kg?min)仍不能保持血压时使用。

(2)作用机制:①收缩外周血管:兴奋α受体,升高血压;②增强心肌收缩力:兴奋β1受体,增加CI。

(3)用法:起始剂量1~2μg/min,静脉泵入;根据血压逐步增加剂量。

图2血管活性药物的特点

图3儿茶酚胺类药物对血流和压力的影响

(3)扩大血管的正性肌力药物

1、药物:多巴酚丁胺、米力农、左西孟旦。

2、适用于:EF<45%的休克患者,可增加心输出量,改良血流动力学。

3、不良作用:①对外周血管有扩大作用,可致使血压下降,故需与缩血管的药物适用;②可能增加快速房颤和室速的发生率。

知识链接:多巴酚丁胺与多巴胺的区分1、多巴酚丁胺:正性肌力作用大于外周血管作用

(1)刺激心肌细胞的α受体介导变力作用,刺激β受体则产生变时和变力的两重作用,增加心率和心肌收缩力;

(2)在周围血管中,刺激α1和β2受体,二者的作用几近相抵消,对外周血管阻力的调节作用很小。

2、多巴胺:外周血管作用大于正性肌力作用

(1)刺激心肌细胞β受体,增加心率和心肌收缩力;

(2)大剂量多巴胺作用于周围血管α受体,收缩血管;

(3)可作用肾脏、肠系膜和冠状动脉系统的多巴胺受体。

(4)机械辅助医治和心脏移植

1、IABP——冠心病医治;

2、体外膜肺或氧给器(ECMO)——严重泵衰竭;

3、左心辅助装置;

4、心脏移植——稳定后。

图4什么样的装置用于哪些患者?

目前临床运用的经皮心脏辅助装置包括IABP、ECMO、TandemHeart和Impella等。什么样的装置用于哪些患者?张健教授指出,回答这1问题,我们需要更多数据。

(5)保护重要器官功能

1、呼吸衰竭(Ⅰ或Ⅱ):气管插管和人工机械通气;

2、急性肾功能衰竭:床旁血滤;

3、急性肝功能不全:保肝医治;

4、应激性溃疡:质子泵抑制剂;

5、败血症:17%,运用抗菌素;

6、稳定内环境。

(6)综合支持医治

1、改良心肌能量代谢,增进心肌细胞恢复;

2、适当的液体入量和血容量管理;

3、逐日能量供应;

4、纠正低蛋白血症;

5、避免肠道菌群失调;

6、稳定后医治:①ACEI/ARB、β受体阻滞剂、ALDO等;②中药的稳定后医治。

总结

1、CS医治的关键是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2、ACS特别是AMI是最重要的病因;

3、初期再灌注医治可改良预后;

4、保持内环境稳定是休克好转的基础;

5、重点要保护好重要器官的功能。

温馨提示

医脉通投稿邮箱:tougao

请加









































北京中科医院坑
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qepb.com/zlff/8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