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毛形线虫

2021-12-2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北京好酒渣鼻专科医院 https://m-mip.39.net/man/mipso_8733706.html

虫生自述

我是谁

我的名字叫做旋毛形线虫,简称旋毛虫,我的成虫及其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人或多种哺乳动物)的小肠和肌细胞内,引起人体的旋毛虫病。下面就让我详细地介绍一下我自己。

我的形态:

1.成虫细小呈线状,乳白色,前细后粗。雄虫大小为(1.4~1.6)mm×(0.04~0.05)mm;雌虫为(3.0~4.0)mm×(0.05~0.06)mm。雌虫卵巢位于体后部,子宫较长,其中段充满虫卵,近阴门处的后段则含幼虫,成熟幼虫自阴门产出。雄虫虫体末端有两枚形似钟状的交配附器,无交合刺。

2.幼虫刚产出的幼虫称新生幼虫,大小为umx6um。成熟幼虫寄生于宿主横纹肌细胞内,长约1mm,尾端钝圆,头端较细,咽管结与成虫相似,卷曲于梭形或近圆形的囊包之中,称为囊包幼虫。囊包多呈纺锤形,其纵轴与肌纤维平行,大小为(0.25~0.5)mmx(0.21~0.42)mm。

我的生活史

包括成虫和幼虫两个发育阶段。成虫寄生于宿主小肠,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幼虫寄生在同一宿主的横纹肌细胞内。在旋毛虫生活史过程中,无外界发育阶段,但完成生活史必须更换宿主。旋毛虫宿主较为广泛,除人以外,猪、猫、犬、羊、马等多种哺乳动物,以及鼠、熊、野猪、狼、狐等野生动物均可作为本虫宿主。

成熟的旋毛虫囊包是感染阶段,人或动物食入含有活囊包幼虫的肉类或其制品,在胃液及肠液的作用下,幼虫在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自囊包逸出,并钻人肠黏膜内,24小时后再返回肠腔,感染后48小时内,幼虫完成4次蜕皮发育为成虫。产于宿主肠黏膜表面的新生幼虫少数自肠黏膜表面脱落排出体外,绝大多数幼虫则侵人局部淋巴管或小静脉,随淋巴和血循环到达宿主各组织器官中,只有到达横纹肌的幼虫才能进一步发育。幼虫多侵人活动较多、血液供应丰富的肌群,如膈肌、舌肌、咽喉肌、胸肌、腰大肌、肱二头肌及腓肠肌等。进入肌肉内的幼虫穿破微血管,侵人肌细胞内。感染后1个月左右,幼虫周围形成纤维性囊壁,囊壁不断增厚,形成梭形囊包。囊包内的幼虫需再感染新的宿主才能完成生活史,如无进入新宿主的机会,半年左右囊包开始钙化,幼虫随之死亡,但少数钙化囊包内的幼虫可存活数年,甚至在人体内可长达30余年之久。

我的致病性

旋毛虫对人体的主要致病阶段是幼虫期。

旋毛虫的致病过程及临床表现可分为3个连续阶段:

1.侵入期:也称肠型期,指幼虫在小肠内脱囊到发育为成虫的阶段。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同时伴有厌食、乏力、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此期病程约为1周。

2.幼虫移行与寄生期:也称肌型期,指新生幼虫随淋巴、血循环移行至全身各器官及侵人横纹肌内的发育阶段。急性临床症状有过敏性皮疹、急性全身性血管炎等,伴有发热和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全身性肌痛是本病最为突出的症状,肌肉酸痛、压痛,以腓肠肌明显,其次为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咀嚼肌,部分患者可出现眼睑及面部水肿,重症患者有咀嚼、吞咽、动眼、发音及深呼吸障碍等表现。

3.囊包形成期也称恢复期:指囊包形成及受损肌细胞修复的过程。随着囊包的形成,肌肉组织急性炎症逐渐消失,患者全身症状减轻,但肌痛症状仍可持续数月。重症患者可因恶病质并发心肌炎、脑炎或肺炎而死亡。

防治措施

1.广泛加强卫生宣教,改变食肉方式,不食生的或未熟透的猪肉、犬肉或猎获物,涮食。

2.严格执行肉类卫生检疫制度。

3.改善猪的饲养方法,实行圈养,保持猪舍清洁及喂饲熟饲料。

4.阿苯达唑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

向上滑动阅览

图片来源(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qepb.com/yfzz/141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