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团队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律失常
2017-9-3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任何一个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只有融入团队,只有与团队一起奋斗,个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团队也才能成为卓越的团队。团队成员间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团结友爱、关怀帮助、风雨同舟、甘苦与共、艰难困境、迎难而上,缔造专科建设的新业绩,成就团队影响新高度。在协作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
◆新疆医院电生理研究室始建于年,由何秉贤、华泽惠、白玉茹、程祖亨等一批国内知名心血管病专家开创。年由汤宝鹏教授组建成立心脏起搏电生理科并担任首任科主任。科室以心律失常诊治为重点,是国内较早的心律失常诊治中心之一,现已形成了以汤宝鹏教授为核心,以周贤惠教授,李耀东副教授、芦颜美副教授、周祈娜副教授、张玲副教授、张疆华博士、邢强博士等青年骨干为后备力量的心律失常诊治团队。中心目前有教授(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8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至年培养培养硕士研究生70名,博士研究生13名。培养心律失常专科进修生30名。率先在新疆引进并推广多项新技术,创下多项全国、全疆记录,治疗范围涵盖了所有类型心律失常,手术疗效及随访结果达全国先进水平。
◆近年来,新疆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已累计完成经导管射频消融逾例,起搏器及ICD植入余例。近5年来,起搏器年植入量为余台,其中,年植入ICD及CRT近台。射频消融年均手术量0台,其中房颤射频消融手术逾台,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台。不论在规模上还是诊治水平都位居西北地区同行业之首。
◆新疆心律失常诊治中心作为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常务委员单位、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新疆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为国内、国际心律失常学界同仁搭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为西北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心律失常新概念、新技术的推广及普及做出极大贡献。作为美国心脏节律协会、欧洲心脏节律协会、亚太地区心律协会的重要成员,本中心活跃在大型国际性及区域性心律失常学术领域。自年起每年承办新疆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学术年会。多次开展起搏器及CRT植入术及三维标测系统治疗复杂心律失常的全国学习班,为全疆乃至全国的起搏与电生理事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积极带动新疆地区心律失常专业的发展,并在西北地区各地开展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相关防治的继续教育工作。经常深入新疆各地州、县、乡及社区进行普查及防治宣传工作,为新疆基层单位培养、培训了一大批的心律失常疾病防治人员,积极推动了新疆地区心律失常专业的发展。
◆新疆医院心律失常诊治团队近五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5项,科研经费近0万,其中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精准医学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共14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支撑项目及重点研发项目项6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3项。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著余篇,其中SCI收录论著42篇,主参编专著9部。
汤宝鹏,男,汉族,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新疆医院副院长、医院常务副院长、新疆医院心律失常重点实验室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擅长心血管疑难重症、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的诊治,尤其在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方面有很高造诣。
让新疆地区的患者都能同步得到国内、国外最先进的技术治疗一直都是我努力的方向。
——汤宝鹏
患者男性,59岁,5年前出现胸闷、气促症状,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NYHA分级IV级,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曾发生3次晕厥,血压80/56mmHg,药物治疗无效。心脏彩超提示左室舒末内径89mm,射血分数0.19,左、右心室运动不同步。心电图提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到阻滞,QRS宽度ms,行CRT植入时冠状静脉窦逆行造影显示侧后静脉细小且成角明显,左心室电极多次尝试进入该静脉尚未成功,征得患者及家人同意后,在全麻下行左心室心外膜电极CRT-D植入,手术成功。但术后经历了持续低血压、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最终好转。术后随访的心脏彩超显示,患者的左心室已明显缩小,射血分数得到改善。
ICD植入关键环节之一是左室电极导线的成功植入,但由于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静脉系统畸形、变异等原因,易造成左心室电极导线植入失败,此类患者左心室心外膜电极植入是CRT-D治疗的一种有效补救措施。5年左室心外模电极植入技术引入我国,在新疆率先开展,成为了全国第一例心外膜左心室电极导线植入心脏再同步除颤器,为左室电极的植入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为极低射血分数的心衰患者的全麻下手术的安全性做了有益的尝试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周贤惠,男,汉族,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新疆医院心脏起搏电生理科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会全国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内科分会委员,新疆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会常委。研究方向为心律失常基础、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擅长心律失常介入治疗。
临床思维来自于对病情细致的观察,医生扎实的基本功,对医学知识不断的学习和更新,更来自于患者,每个病人都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周贤惠
一位79岁的女性患者,因“持续性房颤、持续性房扑”10余年,期间因脑卒中给予华法林治疗,治疗期间再次发生脑卒中,医院就诊,其次因心悸就诊,希望能解决房颤。患者心脏超声提示:双房扩大,左房48m,右房41mm,左室射血分数52%;患者因房颤持续多年,即使在有效的抗凝治疗下,仍然反复卒中2次,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轻度肢体活动不便,且合并高血压。科里讨论后认为为患者行房颤射频消融术加左心耳封堵术为最佳选择,但是考虑到患者高龄,2次卒中,为持续性房颤且已出现心房结构改变,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房颤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无指南推荐,且房颤消融复发的可能性及大,需要再次消融,但患者和家属还是坚定的说:“我们相信你们,即使复发了,只要能改善母亲卒中的问题,再次做我们也愿意。”听到患者的回复,我内心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随后为患者进行了房颤的消融手术加左心耳封堵术。手术顺利实施,患者恢复了窦性心律。患者家属说:感谢我们的建议,感谢为母亲实施了联合手术,消除了他们之前的种种顾虑。
从这个病例的诊治中我体会到,对患者病情的仔细观察和合理诊治是成为一名优秀医生的基础,临床诊疗时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处处以患者的病情特点为出发点来处理病情,甚至要突破禁区拓宽思路。患者的信任和配合是我们最终成功的基石。
李耀东,男,汉族,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新疆医院起搏电生理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六届全国青年委员。主要从事心律失常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往往是固化的思维引导我们误入歧途,突破固有思维,不可自我设限;忘掉失败,不过要牢记失败中的教训。在临床诊治病人过程中,一定要因病制宜,纵观患者及疾病全貌,认清本质,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李耀东
接诊一位39岁年轻男性患者,有间断心悸及黑朦症状发作,医院发作期心电图检查提示室速,症状缓解期行心电图提示偶发室早,心脏B超、冠脉造影等检查均未见异常,医院诊治后建议行ICD治疗。心内电生理检查提示室内传导正常,结合体表心电图当时考虑“右室流出道室速”,在右室流出道游离壁也标记到了提前激动点,故在该处消融。消融后室速消失,但再次给予异丙肾上腺素后又出现多形室早、室速。继续观察发现异丙肾代谢完毕后,室早室速消失,综合病史及电生理检查情况考虑诊断为CPVT(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既往针对上述心律失常,首选ICD的治疗,但此类患者极易发生室速电风暴,ICD植入后可能导致频繁的电击事件,故建议患者首选β受体阻滞剂治疗,患者服药后随访2年,室速及黑朦症状未再发生。
对患者发病年龄较早,发作间歇期检查均正常,电生理检查提示传导系统功能正常,快速起搏未诱发心律失常,异丙肾上腺素静点后出现多形室早、室速等病情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更正了最初的诊断,并最终为患者制定了合理的治疗方案,避免了不合理的治疗对患者带来的伤害。
芦颜美,女,汉族,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参与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项目多项。发表SCI论文。10篇,曾获得CHC心脏大会青年研究者三等奖。主要研究方向为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患的临床流行病学及队列研究,小儿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
只要路是对的,就不害怕遥远和艰辛。这是我经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以鼓励自己在医学的道路上勇敢坚定的继续走下去。
——芦颜美
医院,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病情复杂又危重、从全疆各地转入的患者,甚至有些患者医院被判了死刑,家人只为坚守一丝希望而千里迢迢将其送至我院。每次看到患者和家属来院时那充满希望的眼神和治愈后感激的泪水,我内心的医学之路就更加的坚定。记得一个寒冷的冬天,医院转来一个8个月、体重仅有6千克的幼儿。由于反复晕厥、四肢抽搐在国内医院辗转就诊无效后转我院救治。入院后患儿多次发生阿-斯综合征,儿科重症监护室无法诊治转入我科。经过我们详细的,检查,诊断为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并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决定为该患儿行永久起搏器植入。同成人相比,该患儿起搏器植入术需要克服患儿低龄低体重,静脉细小,皮肤薄,囊袋破溃率高,麻醉风险等危险因素。此前国内罕见有相似的病例报道。术前,我们团队协同儿科、麻醉科、心外科等多个科室联合为患儿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最终患儿顺利地在全麻下行临时起搏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术中应用心内膜主动电极(58cm)置于HIS术旁,由于术前我们也充分考虑到为适应患儿今后的生长发育需要,术中将起搏器电极导线在心腔内预留足够长度的电极。该方案结合患儿生理特点,充分考虑各,种危险因素,并针对问题逐一解决,最大程度保证。了手术的顺利完成。出院时我看到了患儿天真可爱的笑脸,并感受到家属坚实有力的握手。同时,这一例低龄、低体重患儿的起搏器植入术也被记载入我们起搏电生理科的发展史中。
张疆华,男,汉族,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在双心室同步起搏器、ICD植入以及感染电极拔除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生誓言。从第一天学医时开始只是简单的记忆到现在切实的体会,无论环境怎么的变化,誓言就像心底的烙印提醒着自己选择的初衷,让我从不抱怨、从不后悔。
——张疆华
年第一次从理论上全面接触起搏器感染电极拔除术,使我认识到起搏器感染的威胁不只在于表象的感染,常合并难以控制的并发症,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年春,因起搏器囊袋感染而近乎绝望的老陈出现在我的面前。老陈五年前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于外院植入永久起搏器,由于左侧永存左上腔静脉,医院将起搏器由右侧锁骨下静脉植入。不幸的是两年多后,老陈起搏器囊袋出现了破溃。地医院给予抗炎、换药处理,囊袋仍未愈合,两次袋清创后原位深埋起搏器。但每次处理后不到半年又会出现漏道和破溃,期间还发生过两次菌血症,近乎绝望医院。
经过科室讨论,最终确定的治疗方案:1.先将老陈的感染起搏器、电极拔除;2.使用新的螺旋电极于颈静脉途径植入心室并外挂旧的永久起搏器行桥接过度一周;3.起搏器、电极拔除一周后,患者若无明显感染征象,于左侧左上腔静脉途径植入起搏器。经过全科同事们的精心的术前准备并预备好各项可能发生意外的应急预案,我们不仅拔除了感染电极并且在一周后给老陈成功的经左上腔静脉植入了新的双腔起搏器。
通过老陈的病例,我们不仅用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患者解除了痛苦,同时也给自己积累了拔除感染电极以及经左上腔植入起搏器的经验。
邢强,男,汉族,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基础和临床治疗。擅长各种起搏器植入手术和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
“治病救人要学会开动脑筋,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所用,融会贯通、胆大心细为患者解除病痛。
——邢强
一位66岁患者明确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5年来反复入院,虽接受药物规范化治疗,但病情仍在进展,心脏彩超示LVEDD78mm,EF30%,心电图示左束支传导阻滞,QRSms,窦性心律下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接受心室再同步化治疗。
手术如期开始,冠状静脉造影示侧静脉短小,不适合植入左室电极,侧后静脉迂曲,直径较大,与冠状静脉主干成30°,弯曲段存在狭窄并自发夹层,这样的血管能做吗?抛开疑问开始手术。反复造影寻找靶血管,分别使用鞘中鞘、借鉴冠脉双导丝、球囊扩张、球囊锚定技术最终将左室电极通过狭窄送至侧后静脉远端,测试结果理想,这意味着手术基本成功。然而,在短暂的欣喜过后我们发现左室电极在回退,再次测试参数不理想。如果左室电极固定不好,患者将无法获益。尝试非常规手段:静脉内使用支架固定左室电极。小心操作,缓慢扩张支架,终于获得了手术的成功。通过此例手术我体会到,一名优秀的电生理医师不仅仅要具备扎实的电生理知识,还要博采众长,掌握其他介入操作技能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病患。
张玲,女,汉族,医学博士后。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心脏监护学术委员会第三、第四届青年委员。研究方向为自主神经和心律失常的机制和治疗。
科研其思路源于临床,最终应用于临床,受益于病人。发现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机理,寻找突破,并最终都要应用在患者身上,因此做科研和面对病人一样容不得半点马虎,需要拥有应挫力和创新性,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在反复失败中寻找新思路的勇气。
——张玲
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心房颤动合并未治疗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患者对药物和消融治疗效果差且复发率极高,机制不明。故我们推测OSA可能在房颤的发生及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证明我们的猜想,我们团队的科研小组先后制作了和临床特征相符的兔、犬OSA动物模型模拟病人的OSA状态,最终得到相同的验证结果、采集到了大量的客观依据。更重要的是,我们科研小组同时发现给予颈部低强度迷走神经刺激对OSA所引起的电生理改变及房颤的诱发有明显的逆转作用。于是,我们对临床许多孤立性房颤病人进行了睡眠呼吸监测,发现许多病人合并存在中到重度OSA,呼吸机治疗对房颤的预防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现在,低强度迷走神经的各种刺激方法已用于临床,并发现对阵发性房颤病人的房颤发生及炎症因子的改变有一定的逆转作用,下一步则可以验证是否对予OSA合并房颤的患者有预防房颤复发或治疗的作用。
我认为科研药为临床服务,始终坚持从临床中寻找科研思路,临床和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进临床,这样的科研才是值得探究和深入的。
周祁娜,女,汉族,医学博士后,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失常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委员。
科研是临床的基础,优质的科研将为临床实践带来更多的底气,科研不是文字的花拳绣腿,科研是客观、严谨、朴实无华的思考、实践。
——周祁娜
心房颤动是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并发症,心肌梗死后新发AF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且与死亡率增高、心衰和卒中密切相关。临床研究发现心肌梗死后早期交感神经活动过度兴奋,并持续到三个月。心肌梗死后的交感神经激活和交感神经支配不均一性是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经导管射频消融去肾交感神经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尽管SYMPLICITYHTN-3试验未能达到其主要疗效终点,但就此全盘否定其他已有的去肾神经研究结果,进而否定这项并不客观。结合去肾交感神经术抑制心脏交感神经活性的作用,以及其在难治性高血压、难治性心衰治疗中获得的突破,我们尝试利用心肌梗死后新发房颤犬模型,观察去肾交感神经后的房颤诱发率、组织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浓度,心肌及肾脏的交感神经纤维密度,从而探讨了去肾交感神经对急性心房缺血/梗死诱发的房颤易感性及交感神经活性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证实发现去肾交感神经可有效降低房颤的诱发,抑制心房电重构、改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去肾交感神经可降低心肌梗死后新发房颤的发生率。去肾交感神经作为一种抑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新方法,或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我们以此研究为契机将进行去肾交感神经术对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干预研究,旨在探讨最合适的策略来评价去肾交感神经术对于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相关的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康泰之树,出自茂林,树出茂林,风必折之”,一个高效的学科团队必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团队成员之间内部互相协作、知识技能互补,围绕着共同学科建设的目标,积极开展合作,不仅提升自身整体优势,同时也将促进学科建设与整体优势的发挥。
优秀的医德、精湛的医技、星火相传是团队能够乘风破浪的不二法宝。秉承仁爱、诚信、精湛、卓越的院训,一代一代新医人不懈努力、探索创新,逐渐将我们的团队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团队。
我们的团队将会在心律失常研究道路上,明确科研、临床工作目标,以明确的目标引领团队前进的方向,增强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向心力、凝聚力,提高团队成员科研创新、临床协作能力,使团队走向更高效、更优秀的明天。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