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适合艾灸吗

2017-6-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儿童适合艾炙吗?

非常适合。特别是一些虚寒性疾病,脾胃虚弱的孩子更适合。小儿脾胃虚弱的症状:孩子消瘦或过胖、脸色发青或黄、易流口水或口水过多、舌苔白厚或黄厚(黄为有热)、口唇干或裂(多为脾虚有热)、易出现湿疹(湿疹的病根在于脾胃虚弱、生湿化热)、厌食或饮食过多(无节制)、腹部胀大或腹胀有气、排气多或放屁有味、腹泻(包括大便次数多,大便质地不好如蛋花样便或便水或水便分离)、便秘(包括大便干如球状、大便几天一次、大便头干后正常、排便困难,多为有热,也有单纯脾虚的)、尿床频繁或小便偏多等。以及孩子主诉的腹痛等。

艾灸对于儿童有什么作用呢?

补益肝肾

中医认为,“肾主骨,肝主筋”,肝肾两虚,筋骨不旺。因此,在孩子成长期,重点调理肝、肾、脾才能达到正常的身高。

儿童增智长个

儿童增智长个男孩15岁,女孩13岁之前是身体重要的发育长高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孩子要注意均衡营养,经常加强体育锻炼,起居有规律,男孩长过1.70米,女孩长过1.60米为好。如果远低于同龄人的平均身高,除父母的遗传基因外,往往是孩子的肝肾两虚导致的结果。

调理组方

命门、大椎、身柱、肺俞、肾俞、中脘、神阙、足三里

调理脾胃

小儿脾胃不和临床上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厌食。厌食是儿童见食不香的一种症状,由于脾胃失和,受纳运化失常所致。脾与胃为营血化生之源,因此儿童能否正常发育,健康与否,与脾至关重要。脾胃不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儿童厌食调理重点是脾胃。

调理组方

命门、大椎、肾俞、中脘、神阙

增强抵抗力

感冒是由外协侵袭人体所致的常见外感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冬或气候剧变是为多。现代医学称之为上呼吸感染,属中医“感冒”范畴。本症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或酸痛感冒可引起许多并发症,如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脑炎,后果严重。因此,应引起高度重视,以防并发症的发生。

调理组方

命门、风池、大椎、肺俞、肾俞、合谷、神阙

其他局部悬灸调理

颈部调理:命门、风池、大椎、肩中俞

肩部调理:命门、风池、大椎、阿是穴

腰部调理:命门、肾俞、腰阳关、十七椎

膝部调理:命门、神阙、上膝眼、下膝眼

胃部调理:命门、大椎、中脘、神阙

肠道调理:命门、神阙、关元、中极

感冒调理:大椎、迎香、合谷

另外临床发现小儿常灸大椎,身柱可提高免疫力,促进孩子生长发育,大椎穴的主治疾病为:幼儿体质虚弱、哮喘、颈酸疼、肩部酸痛、手臂疼痛、手臂麻痹等。

身柱穴在背部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时采取俯卧位或者俯伏坐位,先定大椎穴,然后定身柱穴。

身柱,身体的支柱之意,适用于脑力不足出现的眩晕,中气不足出现的喘息,大气下陷出现的脱肛,督脉之气升举无力出现的腰背疼痛等症,还常作为小儿强身健体的穴位,被认为通治小儿之病。小儿脏腑娇嫩,功能尚未健全,特别是肺,脾二脏较弱,因此小儿易患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腹泻,消化不良诸症。灸身柱穴就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身柱灸是小儿保健灸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在日本身柱穴被誉为“小儿百病之灸点”。日本针灸医家代田文志,曾于年在长野县40所小学校为身体素质虚弱,容易感冒,患有贫血、遗尿、消化不良的小学生集体施灸身柱穴,连灸了一个月后,被灸学生的食欲、体重都明显增加,学习成绩也普遍提高,外出旅行再也不落后于他人。连灸半年后,一些营养不良、体弱多病的学生大都病况痊愈。他在报告中说:“灸过身柱穴之后,不伤风了,食欲增加了,发育也好了,总之,健康状况改善了。所以,虚弱儿童的家长,应该格外注意长期给孩子灸身柱。身柱是学龄儿童施灸的重要穴位。身柱灸对于成年人,也是必要的灸穴,是保健上不可缺少的。”

身柱穴为何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呢?原来,身柱穴为督脉之脉气所发,名为身柱,含有全身之柱之意。它有通阳理气,祛风退热,清心宁志,降逆止嗽之功效。

根据临床经验结合相关文献,灸身柱穴可以通治儿科百病。对于婴儿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夜不眠、夜哭、哮喘、支气管炎、百日咳、抽风、发育不良、面黄肌瘦,都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由于泻吐、消化不良而引起乳幼儿病危者,灸身柱可以转危为安。

另外,身柱灸还可以预防和治疗感冒,对于小叶肺炎、肺门淋巴结核、初期肺浸润、胸膜炎、哮喘、支气管炎等,是必不可少的灸穴。









































白癜风好的医院
北京什么医院治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qepb.com/kfhl/70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